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初雨名 《神州》2013,(11):234
随着手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升级,手机已经成为网络终端,人们逐渐放弃台式机、笔记本及平板电脑,开启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这是一个人与人随时互联,随时沟通聊天软件、微信等将人们沟通的方式颠覆式改变,即刻互联即时互联的方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传媒方式,也降改变传统  相似文献   
162.
马艾民 《新疆地方志》2013,(3):41-42,57
年鉴记述内容的宽与窄、深与浅是衡量一部年鉴是否可读、可查、可用的主要方面。在年鉴编纂所涉及的诸多项目中,内容为“王”。增加年鉴记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让年鉴内容真正丰富起来。记述内容全面不仅是年鉴自身属性的要求,也是读者所需要的。没有思维的高度,就没有稿件的深度。要想解决年鉴记述内容的深度问题,编辑人员要有意识地主动“掘金”,在“广度”上找门路,在“深度”上做文章是立鉴之本,舍弃这个“本”,精品年鉴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3.
刘克梁 《旅游纵览》2013,(8):287-28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宜昌文化和旅游业资源丰富,但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必须通过培育文化旅游新品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宜昌支柱性产业。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此,笔者对宜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164.
从旅游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资源特征,剖析了服饰民俗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服饰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5.
徐丽君  孙玉琴 《旅游纵览》2013,(12):220-221
在济南城市的发展中,泉水是不可或缺的因子。济南因泉而兴,因泉而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泉水资源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济南泉水资源的开发价值,开发基础条件,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关于对济南泉水资源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一、泉水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一)美学价值"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喷涌的泉水赋予了济南特有的灵性。泉水及与其相伴而生的泉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济南这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标志和代表符号,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不可或  相似文献   
166.
火山口上为何会有冰川呢?并且这两种极端矛盾的地貌还如此和谐地融在一起,创造出梦幻般的仙境。在冰岛的巨大冰原瓦特那冰川上,冰块之多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其他冰川的总和。它覆盖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威尔士或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半,其平滑的冠部更伸展出许多条巨大的冰舌。但这块冰封的荒地,正随着时缓时急的火山脉搏不断地扩展、收缩和搏动着。  相似文献   
167.
韩雷 《民俗研究》2012,(6):81-87
传统民俗文化模塑着受众的消费心理,成功的广告创设则往往渗透着迎合消费主体精神诉求的民俗文化因子。广告创设中民俗元素的深度介入,能为受众成功营造“我们感”,从而激活受众的传统文化记忆,诱启他们的消费欲望,使广告效应陡增。  相似文献   
168.
深度游 带一个故事回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不再愿意用20天的时间去游览18个国家,而是将自身置于一个遥远、偏僻、陌生的角落,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新奇的民俗,这种经历的深度和质量,比参观任何大牌景区都更吸引人……对深度旅游者而言,旅游不再是购买一些纪念品,拍几张照片,而是要带回来一个故事。在欧洲,对那些从战后  相似文献   
169.
满族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深度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满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完整,民族特色鲜明,地域文化浓厚,同时又兼具开放、包容等显著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针对目前满族文化遗产旅游主题不突出,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提出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内涵、整合满族文化遗产资源、对其进行品牌建设、开发具有满族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等深度开发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0.
由于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保存环境的复杂性,岩土文物长期遭受着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威胁,其中,植物对遗址的作用及其保护应用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对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表明,基于植物的新型遗址防护技术以其绿色、可持续和环境兼容等优势在石质古城墙、夯土类遗址等的保护中逐渐成为替代工程类抢救性保护措施,但存在植物对岩土文物作用机理认知不足、研究技术受限、防控新技术应用滞后及其效果不佳、保护遗址植物选种及后期维护较难等问题,致使植物与岩土文物间的辩证关系至今界定不清,极大限制了保护技术的研发。结合我国石窟寺、土遗址保护面临的生物学问题,针对植物保护遗址技术实施的限制因素,作出以下展望:1)厘清植物对岩土文物的损害及保护作用机理;2)构建不同环境下界定植物对岩土文物正负效应的科学评估体系;3)明确植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驱动植物在岩土文物表面建植的关键因子;4)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研发岩土文物有害植物的精准防控技术;5)筛选适宜的软覆盖植物种并对其防护效果进行评估;6)研发基于BSC的软覆盖技术,开展环境适应性和保护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