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又读了一篇好文章,刚刚读完《我与丁玲50年》,也写了读后感,只是觉得不能贴出。丁从一个自由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在北京跟了革命文人胡也频,到胡老家山东,又逃到上海(有人说同时与冯雪峰同居),又  相似文献   
22.
何薇 《羊城今古》2006,(3):17-20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19世纪流行于法国、俄国等西欧国家。20世纪初,它以社会主义新思潮的面目被介绍到中国,是“最早在中国找到追随者的社会学说。”广东香山人刘师复接受无政府主义。极力鼓吹.苦苦进行无政府革命的探索.成为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开山元老”。虽然无政府主义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起了阻碍作用。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刘师复思想和行动的出现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是当时中国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广东乃至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本文拟对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及其对广东政治思想界的影响进行简略的评析。  相似文献   
23.
我们都知道,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殊不知,在中  相似文献   
24.
吴稚晖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政治家、教育家,在国民党政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蒋介石等国民党政要对他都特别尊敬.作为政治家的吴稚晖,其功绩早已为人所熟知;其实,作为教育家的吴稚晖,其贡献也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25.
杨飞 《文史天地》2011,(7):4-10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12个"共产党",这史实知者不多。革命如洪流,真是大浪淘沙!1917年11月7日发生于俄国的"十月革命",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在其影响下,为了独立、自由、文明和富强,一部分觉醒的中国人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纷纷效仿俄国组建"共产党",中国遂成各种思潮、运动和体制的试验场。大浪淘沙,在岁月的砥砺下,这些"共产党"有的凤凰涅槃、  相似文献   
26.
张炜 《黑龙江史志》2013,(21):165-165
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并对巴金的人生理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即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生于发展,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不解之缘以及在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形成的人生理想论述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对巴金人生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了宣传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曾刊载了大量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相关的内容,使得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革命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为大量的革命者所接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20 0 3年 1 0月 1 3日至 1 5日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讨论会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今晚报》社、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梁启超研究会联合主办 ,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远洋宾馆协办。来自海内外的 1 5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1 1 0多篇 ,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海内外有关梁启超的最新研究成果 ,涉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大致来看有这样一些特点 :(1 )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再审视。 (2 )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9.
自清末民初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近现代中国一直经久不衰,它几度汹涌澎湃,几度涨落起伏,是影响巨大且有相当破坏力的社会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但几乎可以说,长期以来,这股思潮高涨泛滥的时间久,而对之切实批判得不多,有些时期,甚至奉它为神圣,实际上把它当成了  相似文献   
30.
邵骏鹏 《黑龙江史志》2014,(3):196-197,203
欧洲无政府主义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来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其追求"绝对自由"和以"暴力达到目的"两大特点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几起几落,于20世纪40年代破产。但是,这种思潮没有绝迹,尤其是以"绝对自由"、"暴力抵抗"为旗号蛊惑人心,实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所以必须对其"自由"和"暴力"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