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61.
王书巍 《神州》2012,(30):239-240
在罗马法的“物法”中,“无体物”是包括债权、继承权和用益物权在内的相对“有体物”的划分,而中划分在现在看来,导致物权与债权;所有权与他物权的混淆与模糊,但如果深入的考量当时罗马的法律思想“有体性”与“具体化”的背景,以及“无体物”的实质内容,可以发现这种“混淆”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或者说是“形式上”的混淆,相反罗马法中的关于“无体物”的分类符合当时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  相似文献   
62.
2014年10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常宁新区雅居乐花园住宅小区建设工地内发掘清理了一座唐太宗民部尚书戴胄墓。壁画绘制于墓道、天井和墓室土壁上,无地仗层,包括拄剑武士、佩剑男侍、带幞头男侍、女伎乐图等内容。文物保护人员经过壁画结构分析、病害调查、温湿度监测、土壤分析等壁画本体分析及环境调查后,结合文献资料,筛选出了框套法和胶布粘取法两种壁画揭取方法,并实施揭取保护。此外,本文还对壁画绘制技法和揭取方法做了初步讨论,认为绘制过程采用了细木条等某种硬物作为起稿工具,凹线痕迹为壁画底层未干透即起稿留下的痕迹;壁画揭取时应注意在尊重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进成熟的新材料和工艺,并尽快实施室内修复。  相似文献   
63.
文物无酸纸质囊盒制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博物馆文物保存方法,做好文物保管工作,进行了无酸纸板对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改善的研究,采用现代纸板打样机床制作文物无酸纸质囊盒的方法,结合文物保管技术要求,总结出纸质囊盒制作工艺流程,为促进文物小环境改善及文物防腐包装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64.
在中西哲学史上,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等中外哲人洞见了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三种“无”各有其用:“纯无”的作用在于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无”的作用在于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主体不性的无”的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与三种“无”相关的是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常人对“无”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试图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由传统启迪新思。  相似文献   
65.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4):28-35
作为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庄子提出了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无"、"有"(存在)、"有封的有"(存在者)、"是非"。庄子还指出了言说绝对的"无"的荒谬性。关于"否定性的无",庄子主要通过对"无用之用"的阐发来完成。关于"不性的无",庄子通过"是非"来说明。他提出成心是产生"是非"的根据,不能以"无有为有"的矛盾律是保证"是非"的重要原理。同时,他还强调"是非"的不确定性。最后,关于辩论,庄子提出"辩"、"不辨"、"无辩"的问题。  相似文献   
66.
易勇  杨玉涛  杨卫华  刘志峰 《神州》2014,(11):43-43
在冶金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制约,粉尘和振动给冶金设备带来影响,漏油成为冶金设备的常见问题之一。本文对120吨转炉倾翻减速机漏油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对解决类似低速重载减速机漏油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7.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是要有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需要食材来烹饪,亭台楼阁需要砖瓦来建造,佳作美文需要材料来构建。在考场作文的诸多问题中.对很多学生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常常是“没的可写”。选材就是根据写作要求,从已经积累的材料中选择要用的材料。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难出佳作。  相似文献   
68.
明清两代正处于一个社会的变迁时期。若以法律诉讼为视角,社会史层面确乎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亦即从"乡土社会"逐渐向"好讼"社会转变。于是,"无讼"的理想与"好讼"的现实必然产生冲突。其冲突的结果,则使明清两代的学者与官员对"无讼"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认定"无讼"并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听讼"过程而达到司法公正。随之而来的则是"息讼"观念的流行,以及"息供"、"省词讼"一类司法实践行为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69.
杨澜是个热爱旅游的人。工作如此忙碌,她喜欢通过旅行,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同时她也把旅行当成了对孩子教育的一部分。但是一开始,她却犯了跟很多家长一样的错……  相似文献   
70.
张雷 《近代史研究》2022,(1):154-159
庄文亚的《无逸窝日记》等史料中有关丁文江1902—1911年留学生活的记录,证实了丁文江于1902年3月到东京法学院留学,后在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然而,日本文明的拿来主义,以及编辑刊物的困境和日俄战争的爆发,使丁文江决定前往德国学习陆军,但终未成功。1904年3月,丁文江离开日本前往英国留学,其间,曾机缘巧合拜会了康有为和孙中山,并由剑桥大学希普利爵士引向科学之路,同时,由于自身的嗅觉问题而放弃军事和医学报国之念。留学期间,丁文江转向自然科学,并深受进化论影响,拥护渐进改良,反对激进革命。留学时期形成的人际网络也成就了丁文江的事业和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