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于渴求个性解放和个人独立的五四青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不久,对"个人主义"的正面阐扬逐步退潮,与奉献"国家""社会"相比,单纯追求个人独立几乎成为"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反复遭到批判。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人主义"与中国崇尚群体道德伦理的传统相抵触,二是一战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理论基础,其启蒙价值遭到严重质疑。抗战全面展开后,救亡图存的时局亦有利于"社会有机体论"和"团体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个人主义"遂彻底走向没落,最终让位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化色彩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52.
本文通过举例说明传统方志并不存在述而不论的原则,而是有述有论或可论可不论。又以《广州市志》为例说明新方志应以述为主,述中有论。志书的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统一于以述为主的述论结合之中。  相似文献   
653.
654.
司马光的《稽古录》共三十六条“臣光曰” ,论历史兴亡 ,概括出“人君之道有一 ,其德有三 ,其才有五”。历代帝王 ,根据才能的高下 ,可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和乱亡五类。五才论重点在于论述如何守成。帝王守成的主要方面是“仁、明、武”修心三德与用人治国之道。司马光史论和政论相通。他的历史兴亡论是他政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655.
徐国利 《史学理论研究》2023,(1):113-125+160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编纂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传统史书体裁和编纂作了较全面分析,将其概括为以“理乱兴衰”和“典章经制”两类史实(事)为架构的编纂模式。这种编纂模式虽存在偏重政治史之弊,但能从纵横两方面较全面地反映历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撰述批判继承了该编纂模式。他以社会文化史观为指导,吸收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等体裁的优点,创造出综合体中国通史编纂的新模式。不过,该通史编纂模式也存在缺陷,只将史事作为记述内容,忽视了人的历史主体性,未将传记体纳入综合体中国通史编纂体系中。  相似文献   
656.
面对自然思潮与僵化名教之间的冲突,郭象力图论证自然的就是名教的.他同时转化自然与名教,自然思潮演变为多元有机论,而名教则被弱化为名迹,多元有机为体,名教为其用.这样,新型名教得以论证,政治与伦理生活得以重建.多元有机论是文化观念转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657.
历来的墨学研究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论。总结了各种墨学核心论的思维模式及其所重构墨子思想结构的模型,使人考虑墨子思想体系并不是单一核心的思想体系,也不是杂多思想要素凑合的体系,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由天志、兼爱、尚同三大思想要素构成的“集合核心”。三者既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构成墨子思想的完整体系。对墨子思想体系核心的思考,体现了“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58.
在纪念五四运动林林总总的文章中,多有提到陈独秀者,但有一点似乎还说得不很充分,即陈独秀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偶像破坏者之一。这不仅因为五四时期他写了一篇《偶像破坏论》,这一思想还贯串在他许多论著中。  相似文献   
659.
660.
庞博 《沧桑》2009,(4):254-255
许建忠教授的新作《翻译生态学》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她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