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2.
1933年罗香林先生的大作《客家研究导论》问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世人揭示了客家人的民族属性以及其源流、特性和方言、文化教育等文化特征。1980年代以后,客家研究在大陆重新兴起,这一时期的客家研究(特别是客家人的源流属性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罗香林的观点而展开的。很多人都把罗氏观点解读为“客家是中原移民后裔和客家血统的纯正、高贵”、“客家人本是‘汉族嫡派’、‘中原衣冠’;同时认为罗氏的观点形成抑或其研究路径主要源于其对族谱的分析和正史材料的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正是导致其研究存在很多缺陷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3.
一、活动概要 为加深对客家族群发展历史的认识,了解客家与闽南族群互动的历史过程,同时让更多年轻的客家初学们学习客家化,加强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两岸师生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由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承办的“探索客家族群记忆研习营”活动,于2006年7月3日至8日在广东梅州和福建闽西、厦门等地举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64.
《民族译丛》2007,(2):77-84
编辑书籍就是把不同思维的观点编纂在一起。同时,在多数情况下,选择那些不同的思维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我们这本书的目的可以从题目直接感觉到:“族群、社会流动与公共政策:美英比较”。编者把这么多的学者组合到一起的基本设想主要有两个:社会流动是一个异质现象(heterogeneous phenomenon),即它在每个社会里以及对每个社会群体的运作方式并韭都县一样的。  相似文献   
65.
徐晓旭 《历史研究》2019,(2):111-133
希腊语中的波斯人族称、米底人族称和阿黑门尼德王族名祖阿凯美奈斯的名字均由通俗词源学手段借入。名祖由族称虚构而来。古风时代初期谱系神话中的大洋河神之女、太阳神之妻柏尔塞/柏尔塞伊丝很可能已是波斯名祖,其孙女美狄娅及其子美得奥斯则是米底名祖。在波斯帝国向爱琴海世界扩张的年代,出现了宙斯和达娜艾之子柏尔修斯的儿子柏尔塞斯作为波斯人名祖的神话。波斯人不仅知晓该神话,还在与希腊城邦的外交活动中加以利用,并与希腊人展开关于其祖先血统的争辩。作为经典的波斯名祖谱系,该神话还引发了阿凯美奈斯为柏尔修斯之子的新谱系的编造。柏尔塞斯作为美多斯或美狄娅之子的谱系版本可能生成于波斯势力侵入爱琴海地区初期。在雅典帝国与波斯对峙的历史环境中,诞生了美狄娅和埃勾斯生子美多斯的神话,它又催生了阿凯美奈斯为埃勾斯之子的谱系版本。波斯名祖谱系神话,对以想象的血缘作为界定族群决定性标准的理论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66.
67.
论文从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社区的衰落与生存困境、印度文明传统环境下华人的生存适应与社会融入障碍、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印度华人心理文化调适的局限等方面,探讨了华人在印度社会中的心理调适过程及其心理社会均衡的实现情况。华人在印度社会遇到的是种姓制度、宗教认同和单惠型为主的交换模式,与华人的家族及宗族认同、信用借贷型为主的交往模式产生了较大冲突。这种冲突使华人与印度社会形成隔绝,并难以实现社会地位、安全、情感等方面的满足。印度华人根据生存环境调整生存策略,以符合华人基本人际状态的方式,实现心理与社会的内外交互平衡,却又加剧了其封闭性、保守性,使其未能成功利用印度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谋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革新,因而诉诸外部世界,通过再移民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新的发展机会。这是造成印度华人社会持续衰落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68.
林先生的文章《由"文化形成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新思考》,在王立新的"文化滞后性"基础上,论述了他对"国族"与"国族文化"的"新思考"。所谓"国族",指的是进入同一国的不同族群经过融合形成的"非此非彼的族群";所谓"国族文化",指的是"一种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混合文化"。文章认为王立新所讨论的"文化滞后"中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不是"王朝文化";同时否定"夏商时代的国家组织仍有浓厚的血缘特点"。本文从商周历史及早期国家的特点诸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9.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栖息之地和食物之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距今170多万年前的原始"绿色文明"时期,还是农业不断发展的"黄色文明"期间,甚或工业大行其道的"黑色文明"年代,乃至生态文明引领的高级"绿色文明"时代,人类无一不从森林中汲取营养、获取资源、挖掘财富。从森林里来,到森林里去,走出钢筋水泥,回归自然生态,实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正是生态文明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和大方向。  相似文献   
70.
在中国古代,百越族群和稻作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岭南地区百越稻作文化历史上,“雒田”便是为学者所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聚讼已久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