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南岭山地作为沟通中国内陆与沿海以及南中国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多族群分布区。通过以南岭地区蓝山县南部400多个村落为对象,本研究充分挖掘该区域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从历史文献分析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和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通过GIS的构建,分析明清时期军屯卫所对南岭山地乡村聚落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明清卫所军屯的转型及其带来的土地拓展趋势,一方面造成社会组织的重组,一方面使得人群和聚落关系发生改变,导致瑶人瑶地向更高海拔的山地集中,造成了部分村落间的依附格局。这一进程形塑了南岭山地存留至今的历史事实和族群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42.
白凯  王晓娜 《人文地理》2018,33(5):133-142
通过探索性分析,初步建构并检验了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组成结构;以丽江古城为实证研究案例地,关联分析了社会氛围对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经验主义视角下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是人、活动、地方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感知性融入(地方评价)、功能性融入(活动参与)及情感性融入(地方依恋)三个方面,且三者所建构的地方融入结构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外部有效性;社会氛围与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43.
论文从离散族群的视角出发,简要介绍离散概念的历史沿革及其引入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相关争议,并在回顾明清以降离散华人族群与祖(籍)国关系流变的史实基础上,验证尤西·沙恩等学者关于塑造离散者与祖(籍)国关系主要因素的理论假设,探讨了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离散华人族群与祖(籍)国关系周期性亲疏变化的规律与原因。论文认为,离散理论的引入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关系与族群认同。数百年来,离散华人虽身居异域他乡,但对于祖(籍)国各领域事务的关注、参与和影响却从未停止。伴随着时代变迁,其作为离散族群与祖(籍)国间的相互关系,也呼应于中华大地的浮沉兴衰和国际格局的调整不断变化。从祖(籍)国政府争取侨心的角度而言,离散群体的非政治属性回避了对国籍等敏感问题的区分,从而更有利于增进海外(入籍)华人群体的情感归属,也有助于在祖籍国文化的向心感召下创造更多的族群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44.
在地化影响下的中国海外移民行为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释了"在地化"的概念界定和移民在地化表现并对"在地化"的几个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认为,中国海外移民在海外生存发展,为住在国家和祖籍国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还处于"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缘于生存需要,移民对移居地(国家)有利益从属性,由此构成移民行为的一般规律。将移民在地化与边缘性杠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地化是中国海外移民形成对中外双方而言具备居间比较优势的前提。通过撬动边缘性杠杆,中国海外移民一直在为提升自我的同时发挥着促进中外交流的社会历史作用,进而充分体现出其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45.
唐朝在安北都护府设置了众多的羁縻州府,治理以贝加尔湖为中心分布着的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白霫、鞠等民族群体,通过对这些民族群体的研究可以看到:历史上统一多民族中国的边疆建设与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安北都护府辖境内外回纥系统的民族群体接受了唐王朝的紧密统治,对于当时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安北都护府辖区内的民族与唐王朝政治关系的紧密程度与距离唐王朝政治中心长安的远近有关。  相似文献   
46.
本文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以来转户进入主城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定居主城区的农户城市融入感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户定居重庆主城区的农户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城市融入感普遍较弱,大部分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农户要完全融入城市需要一个过程,就时间上来看,18.6%的样本农户只需要1年时间,高达69%的样本农户需要3至5年;影响新市民城市融入感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农户的文化程度、农户的转户进城时间、家庭收入水平、工作情况、居住条件等因素对转户进城农户的城市融入感有正向显著作用,农户的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老人小孩数量、是否感觉被歧视等因素对农户的城市融入感有负向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7.
论文分析阐述了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认为1819—1912年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受到居住地、与西方文化和南洋土著族群的互动及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关中国的认知对新加坡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嬗变具有决定性作用。甲午战争后,新加坡华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辛亥革命后,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转变。新加坡华人族群再也不是过去唯唯诺诺的大清"臣民",他们开始基于自身主体利益的考量,大胆地向中国政治说"不"。这表明,新加坡华人族群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48.
本文在系统收集青铜觯铭文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青铜觯铭文的自身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探讨相应铜觯的时代性和族属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族群及商周王朝更替引发的族群迁移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不限于铭文本身,希望通过分析铜觯上的铭文现象,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9.
《南方人物周刊》2010,(43):14-14
“蚁族”之后,“鼠族”正逐渐成为都市里居住环境最差的一个“族群”。随着房租节节攀升,在地上当个“蚁族”已经越来越难,地下室和当年的人防工程成为了外来打工者的无奈选择,他们只能居住在地下,成为“鼠族”。据报道,北京现在有上百万的“鼠族”。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荷兰华侨华人生活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华人社团的类型、功能、运作方式及其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认为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人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拟村落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空间。他们凭借着原有的历史经验和记忆,将社团当作村落来经营和管理,在社团内进行博弈和地位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在移入国的边缘化感受,缓解了因失落而对主流社会的抱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对抗。由此可见,荷兰的华侨华人社团不同于专业化的行业组织或政党组织,有着多样的、综合性的社会属性,是一个村落式的我群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