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世纪前20年,汉学在越南被称为“Hán h.c”(汉学),偶被称为“Trung h.c”(中学),由于该国悠久的儒家科举历史,“汉/中学”被认同为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说。20世纪初,越南汉学史的研究从越南的“本土叙事”出发,可以有效避免任何忽视现实多元性的宏大叙事。按照这一思路,本文通过中圻(保护地安南)阮氏王朝(Nguy n court)赞助出版的新闻简报《游学报》个案研究,集中探讨儒家伦理在20世纪早期越南的传播。为了使安南在技术上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化,同时又不触及其政治制度的基础,阮氏王朝利用这份简报作为论坛,宣传根据西方哲学和伦理道德解释的儒家价值观,以使其青年精英在海外学习期间远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文章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失范现象切入,研究具体情境中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从概念辨析、逻辑思辨和科学实证等不同进路对情景化旅游伦理感知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伦理感知的作用机制是一种体验动机导向的主观建构。社会层面的旅游伦理是一种共识性的伦理理型,其作用机制有赖于旅游者在伦理的情境性感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建构结果。个体对于情景化旅游伦理的感知建构是一个体验导向的主观选择过程,此过程不仅受到客观层面建构障碍的阻遏,还与旅游者主观层面的建构过程相关,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发生于旅游情境当中,从而使旅游者的伦理建构往往呈现某种遮蔽现象,进而导致旅游者行为呈现失范倾向,甚至出现旅游交往的社会情境因不伦扰动而失序的情况。为此,文章根据建构障碍和建构过程在主客观层面的不同影响,将旅游行为失范进一步划分为伦理失察与伦理僭越两大类型,并据以辨析不同旅游行为失范背后的成因差异,为纾解或消除旅游行为失范提供理论参考,以期进一步丰富旅游伦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3.
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义雄 《近代史研究》2000,4(2):205-222
在早期的《圣经》中译史上,“译名之争”是一个影响颇为深远的事件。这个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的“礼仪之争”,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场围绕着God或Theos等基督教核心名词如何中译而产生的争论,在1843—1851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集体合作修订《圣经》中译本期间达到高潮。在这期间,英国传教士与美国传教士各自坚持己见,展开长期的论战。“译名之争”导致了早期新教传教士合作译经事业的结束,但也促使多种《圣经》中译本相继问世。它不仅在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播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而且波及近代中西化交流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74.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岂之 《史学集刊》2001,42(3):5-10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历史学家从两个方面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一方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去研究.了解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人文成果,加深对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的认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就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杜会生产关系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在加强环境伦理的研究中,我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现实相结合,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台,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75.
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873年上海租界发生了一起良贱为婚案件,此案引起民间人士在《申报》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一争论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中,关于良贱等级身份观念、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以及法律公正观念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平等观念、家庭独立观念及依律执法观念等近代趋向的社会伦理观念的演生轨迹。生活方式的变动是这些观念演生的社会基础,非正统的民间伦理是其内在源流,而把西方作为富强榜样,则使这种观念变动与学习西方的近代社会变革相联系,反映了与西方近代社会伦理观念相汇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76.
史海波 《史学集刊》2001,10(4):81-86
在对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思考时,古代各大明中心都形成了自己代表性的观念,如中国的道,希腊的逻各斯,印度的梵等,埃及人也有一个综合而复杂的概念——玛阿特(Maat)。这一概念属于宗教和伦理双重领域,联结着世界、神、神王和人,代表了古代埃及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它贯穿着整个王朝时代的历史,占据着社会伦理的中心位置。这一概念的内含是发展变化的,但是它始终保持着神圣秩序的神秘含义,所以它终究不是理性突破的产物。  相似文献   
77.
本文简述自己在阅读此书时的所思所感,结合已学习过的世界史内容,用作者的方法论解读近代史学习中的困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思考作者的思想构建,从精神文化方面浅谈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78.
权力腐败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1834-1902)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是: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他对这种思想的另一种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的表述是: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相似文献   
79.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底线伦理应该是他们自律遵行的、具有普遍性的且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可以由客观上人们共同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关系结构、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条件等本身,向内、向下提出一定秩序或规则性的要求。构建底线伦理,我们要让政治课教学贴近实际、牢牢掌握网络阵地并重视大学生社会团体工作。  相似文献   
80.
赵鑫  吴玉海 《神州》2014,(6):287-288
校园是师生进行心灵交流精神家园。然而,当前在世俗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校园伦理受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探讨校园伦理的内涵,接着分析当前我国校园伦理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