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一直禁止私人创办新式企业。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像日本那样发展民族私营企业才是强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本运用先秦献记载与考古物对照辨析的方法,较详细评论战国时期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质地上、种类上明显的时代性进步,并认为这一进步不仅直接为当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且对后世农具变革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到历史博物馆参观,见到犁、耙、耖,水车、石滚、碾糟、碓舂、累子、磨子等农具,心里涌上一种特别的感情。我在家种过田,参加工作后在农村长期驻队,劳动时使用过这些农具。我几岁上就耙田,先是坐在耙田架上耙田,后来长大了一些,就站在耙厅上耙田。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文史》2013,(5):12-15
基础教育 西学冲击,清廷放弃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引进了西洋的新式教育。清廷原先的重点放在大学教育上,以为有了新式大学便可代替传统的科举制度。岂知大学以中学为基础,中学又以小学为基础,必须有一完整的体系,故仍不能不做周密的规划。唯新式学堂初起,并无成规可循,多方参考,决定借重日本经验。日本的学制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小学的六年是基本教育。清廷仿效,小学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两个阶段,自此成为定制。清廷建立的“四二”制以前四年为义务教育,惟不待付诸实行,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帝制时代的义务教育,止于讨论,并未付诸实行。  相似文献   
15.
论张謇“实业救国”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颖 《安徽史学》2000,(2):46-49
张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的科举状元,次年在江督张之洞支持下,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了由封建官僚向民族资本家的转化历程,并逐渐成为清末民初的实业界巨子。  相似文献   
16.
锄——红山峪村农具民俗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传江 《民俗研究》2001,(4):147-155
锄是田间管理的主要用具,红山峪村原只有铁锄与耪锄两种,后来出现了木把锄和代替锄的板镢和勾镢。  相似文献   
17.
雷虎 《风景名胜》2016,(5):60-66
艳丽年画与清秀古镇的碰撞 滩头的年画色彩艳丽、润泽,画风古拙、夸张、饱满,那它的出生地湖南滩头——这个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这个国家现代“民间文化绘画之乡”会是怎样一幅模样? 幽远的古镇老街,衣着朴实的村民,安静的空气,这是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它简单得就像六七十年代的场景,不经意的一处就可以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年代.破损老旧的照相馆招牌还依然挂在它原来的位置,仿佛这么多年对它而言都只是弹指一瞬;木质斑驳的门框里,倚着笑得慈祥的老人,一直都是这样的笑容吧;各式稀奇样式的农具七零八落地放在门口,还沾染着最新鲜的泥土的香气,却让我们一群人犯了难,它们到底叫什么?是做什么用的呢?  相似文献   
18.
钱霞 《丝绸之路》2010,(18):24-26
本文对黑龙江汤原县振丰村遗址出土的162件金代窖藏文物作了全面介绍。这批出土文物中以铁农具出土最为完整,它们的出土证明金代铁器生产在当时达到了相当规模,并应用于农、渔和狩猎等行业,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淮文史》2010,(3):F0004-F0004
合肥一中前身是庐州中学堂,由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于1902年创办,是合肥地区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学校百年来风雨沧桑,几经更名、几易校址,到全国解放后方定名为安徽省合肥一中。1955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2000年定为省级示范高中。2007年起合肥一中整体搬至滨湖新区办学。  相似文献   
20.
詹娜 《民俗研究》2006,3(3):17-31
农具,传统农耕技术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的出现与使用始终是衡定农耕技术民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农具知识的传承不仅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农耕技术民俗与农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载体的农具,它不仅表现为减轻民众劳动负担的媒介与辅助性工具,同时,作为民众生活层面的一种文化事象,农具在传承并延袭传统农耕知识的同时,还盛载着民众丰富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内涵。一、农具研究的相关成果农具,我们经常所见却又熟视无睹的农民自制的劳动用具,它既没有华丽的造型和精美的外表,又没有深奥的内涵与神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