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邵晶 《华夏考古》2019,(1):81-86
通过与周邻相关遗址的对比分析,本文划分的庙底沟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甲组和乙组分别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西王三期类型,西王三期类型是目前所知的仰韶文化末期类型之一;庙底沟二期文化已进入龙山时代,属于龙山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32.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及由此产生的僧俗纠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的庙产兴学始于1902年利用庙产兴学的国策,而1905年保护庙产的上谕则是个分界线,此前各州县基本由官绅根据本地状况自行拟定计划报上级批准,此后四川总督开始对提取庙会产业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政策界定。同时,此前各地寺庙基本服从地方官绅的处置,即有纷争也属局部范围;此后寺僧明显利用上谕质疑提拔庙产的正当性,与地方官绅的纷争普遍增多。在房舍利用方面,各地新学堂设在寺庙观庵之中的比例都相当大。而在提取庙会产业的起始时间、提取的方式、所提的比例等方面,各州县的实际运作存在不小的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在办学中对庙产的依赖性相对较大,而经济较富庶的地方仅将庙产视为办学的辅助财源。  相似文献   
133.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庙底沟遗址出土陶器制作痕迹,认为庙底沟、西王村及庙底沟二期文化三个时期陶器在制作技术上基本一脉相承,但各个时期也有其时代特点。庙底沟文化存在集中作坊与家庭手工业两种生产组织。西王村文化存在集中作坊、个体手工业两种生产组织。庙底沟二期文化仅有个体作坊手工业生产组织一种。  相似文献   
134.
嘉峪关市二分沟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当地百姓筹资修建。该庙面阔三间,原庙占地近3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二分沟庙自然残损的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从嘉峪关市二分沟庙的现状调查入手,论述了二分沟庙的概况,探讨了存在的病害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5.
赵晓峰  张红 《民俗研究》2012,(6):131-139
关中农村的区域社会具有三大基本特征:自耕农为主,人地关系缓和,干旱灾害频发。立基于此,庙与庙会对于关中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与施坚雅研究的川西农村和弗里德曼研究的华南农村等两个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性质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基层市场体系理论和宗族范式都难以从根本上解释关中农村的区域社会秩序形成机制。进而提出了一个理解关中农村区域经济社会性质的理想模型,即“庙(会)是关中农村区域社会秩序整合的中心”的理论观点,并试图以区域经济社会理想类型的不断建构,逐步达到认识非均衡的中国农村社会全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6.
徐国是在江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方国。但由于徐国强盛时我国文字尚不很发达,缺乏典籍的记载,有文字记载时国势又已衰落,所以长期以来不为人了解。人们只知江南地区有吴,而不知江北地区曾经有徐。打开尘封的历史,重新认识徐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7.
试论《临时约法》对庙产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产问题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是由庙产兴学政策引起的。《临时约法》的颁布对庙产问题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是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和平等意识;二是改变了清末以来征用庙产的标准;三是使清末以来征用庙产的行为失去了合法依据;四是赋予普通民众聚集力量的手段。这就使庙产问题迅速复杂化、表面化,促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而使庙产问题向法制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8.
文庙,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庙堂,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庙堂,自古至今从未间断的庙堂。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文庙有数百座,分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然而,建国以来,我们对文庙的功能与定位产生了偏移与迷茫。今天,已经到了认真思考文庙的现代功能与恰当定位的时候了。自有文庙,就有了守庙人。文庙不是神庙和神学院,儒学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此,守庙人既不是僧侣,也不是尼姑。汉代时,立孔子庙,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  相似文献   
139.
曹刚 《中国西藏》2006,(5):86-90
1994年夏,笔者在拉萨偶见三张清代嘉庆皇帝《普陀宗乘之庙瞻礼纪事》御笔手稿原件。三张手稿尺寸45cm×60cm质地为黑色丝帛,内容文字用金粉楷书,字迹工整流畅。文体为纪事长诗,极为详细地阐述了承德普陀寺的宗乘,修建普陀寺的宗教及政治意义,重申为根除活佛转世制度被政治利用的弊端,乾隆皇帝创立的达赖、班禅转世金瓶掣签制度的必要性;回顾了格鲁派(黄教)与清朝政府的渊源;叙述了八世达赖的圆寂及转世灵童寻访情况和为何钦准九世达赖转世灵童免去金瓶掣签。从手稿质地、内容格式来看,此文稿的确出自宫廷,确系嘉庆御笔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  相似文献   
140.
温春爱 《文物世界》2006,(6):36-39,53
介休后土庙史称“道家地”。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旧城西北隅,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由后土庙、三清观、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等数座庙院组成,是一座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且保存完好的全真派道观古建筑群。据庙碑考,其始建年代在北魏年间,之后历经各代修葺、重建、扩建。现存建筑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格局和风貌,其占地面积达9000余平方米。整座庙宇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错落有致,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古建筑思想和格局理念,具有深刻的道教文化内涵,堪称中国明清建筑之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