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王建 《丝绸之路》2005,(5):53-55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承载了无比厚重的历史沉淀,给沿途各地留下多姿多彩的饮食民俗,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饮食变革。  相似文献   
142.
《桂海虞衡志》是记载范成大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至淳熙二年(1175年)任静江府(今桂林市)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期间所见、所感、所闻的纪游书籍,是详细记载广西风土民情的著作,当属广西地方史中最有系统之作。而就地方和民族史志而言,更具有专著的性质,特别是"志蛮"篇,对研究壮、瑶、苗、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及生活习俗尤具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桂海虞衡志》版本、内容等若干问题的介绍着重突出了其文献的民俗参考价值,为民俗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3.
张立 《黑龙江史志》2009,(9):9-9,15
《桂海虞衡志》是记载范成大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至淳熙二年(1175年)任静江府(今桂林市)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期间所见、所感、所闻的纪游书籍,是详细记载广西风土民情的著作,当属广西地方史中最有系统之作。而就地方和民族史志而言,更具有专著的性质,特别是“志蛮”篇,对研究壮、瑶、苗、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及生活习俗尤具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桂海虞衡志》版本、内容等若干问题的介绍着重突出了其文献的民俗参考价值.为民俗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4.
王政  王娟 《丝绸之路》2009,(18):60-61
欧阳修诗歌中有许多对民俗现象的描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特点很强的风习俗信,给他的作品增添了许多风采与蕴涵。作为诗家的欧阳修,他的民俗描写很显然并非简单地“观风”或“采风”,而往往与其创作之“思”密切联系着。也就是说,很多民俗事象是随着他的诗歌创作“感兴”而被带入作品的,这种“带入”自然渗透着诗家的主观意绪。本文即从诗人主观内涵与所写民俗现象之关系的角度进行梳理,以求教于诗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45.
李佳俊身上重合了很多身份:编辑、记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以及6年的从政生涯。李佳俊说其中他最看重的,一是记者,另一个是文艺评论家。 1960年,李佳俊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工作去向“一切听从党安排”,在全校600多名毕业生的集会上,校长李广田先生——也是他最尊崇的诗人亲自宣读了每个人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146.
民俗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传承并相沿成习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模式.本文就满族与鄂伦春族的生育习俗进行比较分析,来看民俗对其民族的繁衍争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文化意蕴.满族作为一个非常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影响,并善于把优秀文化迅速融和到自己文化之中的一个优秀民族,以颇含科学原理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发展壮大民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鄂伦春民族因其相对原始封闭的先天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及一些鄙陋的生育观念,使得妇女孕期和分娩时得到的保护极少,婴儿成活率极低.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思维意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习俗,而不同的习俗就会对其民族或社会群体产生不同影响,甚至影响到其民族的繁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7.
2007年5月,题为“知识生产反思——民俗学和民族学的发展”的民俗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塔尔图大学召开。会议由来自爱沙尼亚和比较民俗学学院的特聘副教授克里斯廷·库蒂马(Kristin Kuutma)主持,30多位爱沙尼亚国内外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148.
《庄农日用杂字》是一部清中叶以来流传于山东中部地区的农村启蒙读物,内容广泛涉及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农闲副业、信仰活动、新春节庆、男婚女嫁等方方面面。本文以《庄农日用杂字》为基本依据,对清中叶鲁中地区的传统乡村民俗生活,如生产活动、衣食住用及相关礼俗生活等方面做了深入描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时期的乡村生活并非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寻的,而是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即是与农事节律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9.
郭永平 《民俗研究》2009,(2):265-271
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民俗志·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有学者提出了要在我国出三千卷民俗志的设想。这一想法有了,接下来应该是怎样撰写的问题:是依照以前的老路,按行政区域划分,还是尊重地域民俗的内在发展理路,按文化圈划分;是单学科的介入,还是多学科的参与;这些都是在撰写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0.
顾俊  李昊摄影 《山茶》2009,(2):34-45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苏州就有过一次颇具全民意识的文化寻根和文化反思热潮,以碑刻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吴越文化主题博物馆,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兴建。保护古城、延续文脉,这个命题在此之前从未被提到过如此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