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现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亚一座闻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其在20世纪初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经济、科技、文教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乾隆朝星子进士胡南藩任广西浔州知府期间,兴文重教,将浔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让浔州一地获得了较好发展,被誉为浔州历代地方官员中的"循吏之最"。他修纂的《浔州府志》,是现存清代的第一部浔州地方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胡南藩还留下了很多吟咏浔州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窥见胡南藩的个人兴致和趣味所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胡南藩。  相似文献   
13.
清代虽有过压抑汉族士人书院的短暂时期,但总体上采取的是宏观规范、控制和积极疏导、支持与鼓励的政策。有清一代书院获得了巨大发展,其普及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书院三大事业之一的藏书也有了很大发展,呈现出空前的辉煌盛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清廷及地方各级官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书院创办人、负责人及院中师生和社会乡绅仕宦的捐助:三是书院刊刻、出版业的发达:四是书院发展及文教事业兴盛的带动和内在要求;五是清代朴学兴起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明成祖在安南设置交阯郡后,除了在该地区实行各种政治、经济政策外,还实行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越文化交流和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为越南黎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过激的同化政策和官吏的失职引起了交阯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最终成为明朝统治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宋初统治者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得宠骄行所形成的君弱臣强的教训,改变统治策略,确立了“以文化成天下”的国策来巩固政权。作为为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国家文教政策则通过“兴文教”和“抑武事”的两个方面具体贯彻统治意图。一方面通过重振儒术和完善科举制度,用以提高文臣地位;另一方面又将“抑武事”作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手段,对军事将领施以压制和打击。由此形成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文武分途的情景,在极大地提升了文臣地位的同时又使武将精神状态发生变化,造成了国家军事发展长期赢弱的恶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艰难地发展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忘却。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活动的主要区域,在这里党和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化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实践活动为新中国的顺利建立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刘文 《江淮文史》2000,(4):26-35
方向明同志逝世一年多了,我们共同生活了53年的漫长岁月,斯人逝矣,留给我的却是默默的神伤和不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8.
刘纲纪先生从“老远的贵州”步入神圣的学术殿堂,成为一代宗师,这对“边缘”学子是一种精神鼓舞。先生青少年时期在家乡求学,并从此脱颖而出的经历,尤其能够说明“边缘”与“中心”的位置绝不可能永恒不变,一切都要取决于永不停息的努力、整合和进取。  相似文献   
19.
孟国祥 《民国档案》2012,(1):121-126
抗战时期,有许多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身处沦陷区的知识分子,虽身处逆境但仍坚持与敌伪抗争.有的因不甘附逆,或身陷囹圄,备尝酷刑,或慷慨就义,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屈的反抗精神与民族气节是值得记取与弘扬的.目前学界对这一群体的研究相对薄弱,大都以个案揭示敌伪的凶残,缺乏对其精神风貌的整体性关照.本文试图结合战后国民政府对文教忠贞及殉难人士表彰活动的考察,对现存资料进行梳理与考证,进而透视战争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以及那段特殊而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0.
高福顺 《史学月刊》2007,(11):125-128
辽朝文教政策是辽朝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陈述[《辽代教育史论证》,参见《辽金史论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陈述、黄凤岐《辽朝的教育》,《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9年第1期]、黄凤岐(《论辽朝的教育与科举》,《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4期;《契丹族尊孔崇儒述略》,《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6年第1期)、范寿琨(《辽代的学校教育与科举》,《北方民族》1991年第1期)、李文泽〔《辽代的官方教育与科举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顾宏义〔《辽代儒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