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与任用制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丽萍 《史学月刊》2005,9(12):54-60
北京政府的文官选拔与任用制度,脱胎于孙中山的文官管理思想,成型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官(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伊始,对其后南京政府时期公务员管理体系的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文官体制的组织与体系、考试与甄别、分发与任用等三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北京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基本内涵、功能与作用的探讨,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务员管理制度初成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2.
房列曙 《安徽史学》2006,1(6):59-68
孙中山选拔文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他所说的德,不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而是以符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官吏是人民公仆等思想为价值取向.孙中山指出选举制、委任制有弊端,主张以考试制度补救之,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孙中山的理论创新,奠定了我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末期美国政府在文官考核制度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从单一的判断功能向多元复合功能的转变,从依据长官的主观评估向依据雇员与长官及同行多重评估的过渡,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文官考核制度中出现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对提升文官的素质、提高政府的效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4.
北洋政府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形成时期,它从西方引入的文官制度在中国试验实施,虽然成效不大,但是其意义非常重要。县知事试验制度的实行,作用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5.
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官集团,总数约为2万人,京官约占十分之一。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经过层层会试殿试,突出者可被任命为大学士,供职于文渊阁。因文渊阁为皇帝的直属机构,在不设丞相(明太祖洪武皇帝杀过三位丞相后,下令不再设丞相一职)的情况下,文渊阁事实上承担着政府内阁的职责,首席大学士也就几近总理的角色。  相似文献   
26.
石庆环 《史学月刊》2007,2(7):70-76
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以文官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契机,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经济地位、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朝着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立阶层的方向发展。首先,从"政治附庸"发展到"行政主管",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发生转换,其政治势力得以迅速膨胀;其次,从收入菲薄到待遇优厚,文官群体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再次,从"官本位"发展到"权本位",文官群体形成了带有现代官僚特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开始蜕变为一个有人格缺失的群体;最后,从声名狼藉到公众认可,文官群体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形成了真正的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27.
英美文官制度的模式差异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美两国属于同源化,它们有着相近的社会与经济制度。但是,由于两国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的不同,二之间在许多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导致英美两国采取不同的政治体制形式,而且也导致它们实行相异的官管理制度。笔认为,英美官制度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官的录用倾向与分类管理形式上,而且也体现在官的政治地位与政治作用上。因此,研究英美官制度的差异及其历史影响,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两国的官制度本身,以及两国的历史与化传统,特别是政治体制及其对官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收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禀父母书》一通,说他上年秋天典试四川I回京后,托人带银干两回家。这是曾氏进京为官后第一次给家中付回较大一笔银子。唐氏评点题为《清代官员的薪俸》,其中说:“清代官员的正薪很低。一个七品县令年薪不过四十五两银子,禄米四十五斛;一品大学士年薪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禄米一百八十斛。按这个薪水过日  相似文献   
29.
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炜 《史学月刊》2006,3(5):36-44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重建,也伴随着政府对普通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唐代的提倡、鼓励政策到宋朝制度上的要求,再到明清成为法律上的规定。独立律学的消亡,并不是“士大夫始鲜知律”的原因,而是在重经义、重儒学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求普通文官具备法律基本素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作为一个开创了诸多“世界第一”的国家,英国在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给人类留下了丰富遗产,英国历史也始终是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学术界对于英国史研究的重视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蒋孟引所《英国史》无疑是一部开山之作。但在该书出版后的十多年来,国内外的英国史研究又有了许多新进展和新成果。新世纪之初,一部以全新的视角、反映当今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