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正>乍一看,红!红袍子、红脸蛋的人儿。看,他们俩抱在一起笑得那么灿烂,亲如兄弟。再看,笑容背后那虔诚的人儿。藏区的孩子在天真中总有少许纯净,  相似文献   
132.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3.
无酸纸的发展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酸纸是很重要的一种馆藏文物保护载体.本文对无酸纸的发展现状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根据我国文物保护的需要,研制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是无酸纸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4.
陈鸿鹏 《沧桑》2009,(1):204-205
一个好的制度必须有适合其植根的土壤,公民素质就是这个土壤。要改善公民素质,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依靠宪法教育。本文从宪法教育的涵义出发,通过对历吏和现实的分析来说明宪法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5.
黄光琦 《文博》2009,(5):53-57
起源于中国西部信仰系统中的西王母在西汉中后期开始成为全国性崇拜的最高神灵,其受崇奉程度甚至超过了原先产生于关东特别是楚地并影响于关中地区的太一神。通过考察文献和出土代表性文物可知,西王母超越太一神,这一信仰变革与两汉时代中国西部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6.
张麟 《神州》2012,(30):26-26
儒家思想的信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原则。这种信仰,我们称之为“情感信仰”。儒家的思想以仁爱为本、修己安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态度教化世人。儒家思想与宗教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137.
王谋寅  范平 《史学月刊》2012,(12):46-54
清代许多工商业团体在道教神灵的塑像或牌位前订立、宣告行规,以强化行规的神圣性与合法性;祀神费的交纳是团体成员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对于即将入行的新人则构成获得营业权的必要条件;行规对祀神仪式的安排作出了具体规定,从中不难看出道教斋醮科仪的鲜明印记;行规中有一些处罚违规者的方法颇具宗教意味,道教的教义思想在其中也得到了体现。清代工商业习惯法在维护民间经济秩序的同时亦具有满足业者信仰需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8.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凤瀚  韩巍  陈侃理 《文物》2012,(6):65-73,1
2010年,北京大学受捐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秦简牍,结合室内发掘清理情况和文字内容,可复原为竹简10卷、木简2卷以及零散竹木牍和木觚等,共794枚。这批简牍的抄写年代大约在秦始皇时期,可能出自江汉平原地区的墓葬。简牍以书籍类文献为主,内容涉及秦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文学、数学、医学、立法、方术、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内涵之丰富在出土秦简中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39.
丧葬习俗丰富而多样,它与信仰的关系是千丝万缕,而随葬物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独特。区域存在的随葬文化虽然各地差异明显,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历史或时代的特色。文章透过浙江丧葬文化中随葬物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具体的形态和内容,揭示这种多样性随葬物与另一个世界、与人们想象中的阴间生活和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0.
梁惠娥  邢乐 《民俗研究》2012,(6):97-101
“五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源远流长,至今不衰。乡村妇女凭借手中针线,借助“五福”意象,将爱与希望、幻象和现实在民间服饰中表达出来。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品为例,归纳、分析民间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福”意象,探讨民间服饰中“五福”的文化内涵,阐解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