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正白居易的《花非花》是描写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一首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达舅舅唯一一次归来,外婆与达舅舅唱完了又唱,似哭声,又似呜咽声,一遍一遍地,直到两人都唱睡着……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相似文献   
82.
正"美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读的进修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阅读教学中,从美读着手,通过"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形体,形乎动静(荀子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规定:"阅读是学生的  相似文献   
83.
正瑕白银瓣铺彩路,粉面叠心润品行。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但他自己一生受益无穷,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和组成元素。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校实际,坚持明理与行事并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行与知统一的追求,把养成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提出了综合素质目标,编印了《养成行为习惯评价手册》,对学生的发展实施多元评  相似文献   
84.
正现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顾毓琇先生,1902年生于无锡,家中兄弟姐妹共六人,毓琇排行第二。民国元年(1912)春天,顾毓琇的大哥顾毓琦先考进了无锡竢实学堂(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但邑人习惯上仍将其称为竢实学堂)。隔了半年,顾毓琇也去报考竢实学堂,国文考题是《志学论》,另有四道算题,顾毓琇全都算对了,结果以第一名被录取。进入竢实后,他直接从二年级读起,与大哥毓琦同班。暑假时,毓琦、毓琇各得  相似文献   
85.
2011年2月15日20时,101岁的史学泰斗、教育家何兹全先生,在北京二炮总医院驾鹤西去。作为当年史语所最后一位老人,何兹全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86.
季真 《纵横》2011,(2):53-56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金融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与近代诸多的政坛风云人物都有所交往。这里要讲述的是张謇与民初大总统、一代枭雄袁世凯的交往点滴。  相似文献   
87.
田伟 《神州》2011,(11):3
有这样一组塑像: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砰然心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  相似文献   
88.
陆文南 《神州》2011,(8S):88-88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批评,不接受教育,其实,其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有时与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缺乏艺术性关系很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  相似文献   
89.
郭赛军 《神州》2011,(6S):126-126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 可见,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应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这就要求校长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只做校长应该做的事上,才可能摆脱工作中的忙乱和乱忙现象,才可能使工作事半功倍。要做一名合格的校长,首先要懂教育。  相似文献   
90.
邓超明 《神州》2011,(6S):148-148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师的任务与其说很多的怎样,还不如组织一个学生集体,叫他们自己形成正确的关系。”由此可见,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才智。实践证明,只有最大效度地使班集体的成果由被动的客体转变为能动的主体,班集体的凝聚力才会真正产生。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求教师在领导班集体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不断增进学生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