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教会法学家从其禁欲主义理想出发,对合法婚姻的本质展开了探讨与争鸣。他们通过对禁欲与婚姻关系的探讨,提出了婚姻的避淫乱与生育两大目的,然后对合法婚姻进行了界定,指出婚姻主要是精神结合,而肉体结合只是对它的确认。  相似文献   
122.
中国教会大学史是在华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这一领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多集中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主义以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之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拟对教会大学在 50年代初的变化直至消亡的历史性结局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3.
十六世纪英国“王权至尊”的确立与教皇权的衰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权至尊”的确立是英国16世纪宗教改革的核心事件。它的确立直接导致“教皇权至尊”原则的衰落,削弱了教皇和教会管理社会和宗教事务的功能。在“王权至尊”确立后,英国16世纪僧俗两界的权力体系得以重组,宗教改革演变为政治变革。“王权至尊”由亨利八世创立,确立了王权在宗教和世俗世界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国王在议会中”使国王拥有了立法权。国王可以联手世俗立法机构直接面对教职会议并使其职能削弱,最终一身二任的国王实现了对教会的直接管理。但“王权至尊”的确立并非终局,质疑其合法性的声音从未停歇,膨胀的王权最终还得面临进一步的“被革命”。  相似文献   
124.
北伐期间包括南京事件在内的反教暴力事件接踵发生。但有关史料表明 ,在华基督教会的受损程度 ,远没有当时中外媒体渲染的那么严重。迄今有关直鲁联军溃勇制造南京事件的指控证据不足。事实表明 ,参与暴力劫杀事件的主要是北伐军士兵。至于有关共产党人是事件主谋的指控 ,是蒋介石及其控制的军方的一面之词 ,至今亦未找到相关的确凿依据。  相似文献   
125.
我长期在基督教教会供职,对教会在武汉地区所办教育事业比较熟悉。自汉口开埠以来,武汉基督教为了传教与适应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需要,从1871年创设第一所膳宿学校华书院始,截至1949年10月1日止,曾先后开办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学校30余所。现将这些学校按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三类,分述其简单沿革。  相似文献   
126.
基督教认为女性是人类原罪的罪魁祸首,对女性多持贬抑,这使女性在基督教中的影响多遭湮没。然而女性在耶稣的传教、早期家庭教会的发展和早期基督教人数的增长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为基督教的兴起和早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7.
正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之上,作为珍贵的校园建筑遗产,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群于1991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上世纪初中国政府官办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其校园建设是当时教育转型初期办学思想的忠实体现,独特价值有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教会大学。当秋色渐浓,暖黄的阳光洒进校园,由南门而入,徜徉于中央大道,金色的梧桐落叶如华美的地毯铺延脚下,映衬出前方大礼堂庄严却祥和的面庞。这一刻,你不禁要想起"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形象的比喻来。宁静深邃的美,让你忍不住要屏住呼吸,遥想从三江师  相似文献   
128.
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未终结,而是在大后方进行,平教会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一例.此间的平教会在湖南、四川等地开展了许多的乡村建设活动,梳理和考察这些活动,可以审视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境况下,乡村建设运动如何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产生互动与影响,并探讨抗战时期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及对双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审和反思了目前学术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既有结论.  相似文献   
129.
教会女子学校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输入西方文明以基督教影响中国,却在客观上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女学教育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层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革,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接受新知识的新女性,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0.
蒋超 《岭南文史》2008,(1):59-60
历史上,基督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明清时期是第三次传入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天主教,还是后来的基督新教,都把目光锁定到中国,试图用西方宗教文化来渗透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们除了布道宣传以外,更多地利用其他手段开展宣教活动,其中教会教育是一种主要方式。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潮汐相共,是中西文化最早碰撞的前沿。这与明清时期传教士的东来和随之而兴的教会学校有重要关系。对此,有论者指出:“教会的教育事业是基督教影响中国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明清时期粤港澳教会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宗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这一地区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情况,学术界虽已做了大量研究,但仍嫌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