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佚名 《文史月刊》2012,(11):28-29
蔡得标,浙江保安某团某队士兵。 一天,蔡得标奉命站岗,监视河对面敌人。夜半时分,蔡得标把枪搁在岗位上,空手奔赴厕所大便,恰巧这时班长查夜,看不见蔡得标,于是持枪返部报告。当蔡得标从厕所出来,发现枪已不翼而飞,误认为敌人窃去,于是以随身所带的二枚手榴弹冲向敌阵地投掷,结果敌哨伤亡十余名,蔡得标即将死亡敌哨的三八式步枪带上,返回自己哨位。  相似文献   
32.
张安 《炎黄春秋》2010,(5):61-63
我家的“阶级敌人”地富反坏右样样俱全,但个个都是冤案。我是《炎黄春秋》的热心读者,每当读到被极左势力所伤害的受难者的冤情时,总会联想起我家的冤情来,心里暗暗流泪。旁及我耳闻目睹,许许多多普通受难者的冤情,并将其与大背景大人物联系一起思考,又每每使我难以人眠。说说我家冤情,我倒也不担心把我打成“反革命”了。  相似文献   
33.
张佳 《文史月刊》2010,(1):69-69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是著名的《游击队之歌》里脍炙人口的一句歌词。但是,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消灭一个敌人到底需要消耗多少子弹呢?  相似文献   
34.
毛文戎 《百年潮》2009,(7):79-80
2009年3月17日<中国老年报>转载<百年潮>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志愿军有两个军的兵力被敌人分割包围,最后有一个整编师、即第一八○师未能归还建制,一部分人员血染沙场,16000多人落人敌人牢笼,占了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被俘人员的80%还多."读了这段文字,笔者和一些在京的老领导、老战友都甚为惊讶.  相似文献   
35.
1950年11月30日,在朝鲜西部的一个名叫松骨峰的山头,曾进行过一场空前惨烈的阻击战,南逃的美军把整个山顶炸成了一片火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第335团第1营第3连战士高喊“为祖国争光”的口号,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全连只剩下了7个活着的士兵,而阵地巍然不动。  相似文献   
36.
牛棚小记     
汤雄 《钟山风雨》2015,(3):43-44
首先说明: 此牛棚并非圈养耕牛的牛棚, 而是关押"阶级敌人"的地方,是"文化大革命" 中所出现的特有的产物,当时几乎各地各乡镇都有. 人们之所以称之为"牛棚",是因为被关押在那里的人都是当时被视为"牛鬼蛇神"的"阶级敌人".  相似文献   
37.
吕梁三捷     
“吕梁三捷”是日军侵占汾阳初期.当地人民配合八路军打击敌人、阻止其西进侵犯延安的重大伏击战。1938年9月,正当日军大举向武汉、广州进逼之际.华北方面的敌人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调集部分兵力,试图一路由风陵渡向西夺取西安,一路由军渡进攻延安,妄想实现其侵占我大西北的罪恶计划。  相似文献   
38.
张沪 《百年潮》2002,(3):47-54
一只破旧的木箱,一条粗布缝制的马褡子(搭在马背上的褡裢),这就是父亲张宗麟存放各种文件记录的仓库.木箱已历一个甲子,满是磕碰的刻痕;马褡子也用各种颜色的布头打了许多补丁.但它们一直跟随着我父亲,由延安辗转至北京.无论在敌人的炮火中,还是在偷越封锁线的艰险中,虽经屡次轻装,而父亲宁扔其他衣物,决不扔掉它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和母亲冒着挨批斗的危险,设法保护它们躲过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毒手.这些记录是历史的见证,现摘出部分缀连成文,以飨关心中国历史的同好者.  相似文献   
39.
构筑工事之要点约有二种:(一)关于技术上;(二)关于战术上。今所研究为战术上之工事构筑。盖无论为永久或半永久筑城,或临时工事,均系战术上之一种工具,即藉以阻止敌人、掩蔽自己之建筑物也。故自有战争以来即有此种构筑,而筑城方法随时代之演进、战术之发展逐渐进步。惟是纵有坚固工事,若扼守不得其人,仍等于虚设,必须善为利用,一面藉以抵御敌人,一面发扬自己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