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洪起 《文史天地》2004,(10):58-59
唐太宗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说他雄才大略恐怕不算过分,因为他曾开创了被史学家誉之为“贞观之治”的盛世。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位时忧患意识特别强烈,那真称得上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懈怠。这从他的自悟、自比、自鉴三件细小的事上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13.
在白云山公园索道之下的山腰、千尺嶝中段之侧,有一座戴鸿慈墓,被定为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墓主为何许人也?他是清朝的高官——戴鸿慈。有清一代,粤人以尚书入军机、任协办大学士者.只戴鸿慈一人而已。戴鸿慈以身居封建王朝高层的官员.是个终身从政而具有忧患意识的开明知识分子。受时代影响,他虽不象康南海那样在中国维新的历史上领风骚,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之一员,享有“知新”的  相似文献   
14.
胡耀邦同志辞世已整整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丰功伟绩、他的人民公仆的品质至今仍然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1980年下半年,我有机会到中央党校学习。学校9月1日正式开学,副校长冯文彬讲话时传达了兼校长胡耀邦对来党校学习的同志的几点希望:“好好地读点书;好好地开动机器,想点问题,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总结点经验;好好地准备重新走向工作岗位,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听,四个“好好地”多么实际呀!11月23日,我以中央党校中青年培训班支部负责人的身份列席全国宣传工…  相似文献   
15.
郭胜强 《史学月刊》2004,(7):121-124
韩琦(1008--1075),字稚圭,北宋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是北宋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他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步入仕途,曾任监承官、右司谏,后调任地方官。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有效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时人称为韩范,有“军中有一韩,敌人闻之心胆寒”之说。庆历三年  相似文献   
16.
1.朱氏某些事迹的年代,现有资料说法不一,或事迹本身传闻异辞,我们把不同的记载用鱼尾弧(【】)标出,以待进一步考察。2.本表只是为不熟悉朱氏生平的人士提供一点了解朱氏生平的线索而作,故未注明资料来源,以省篇幅。3.我们见闻有限,本表肯定存在不少缺点错误,尚乞读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7.
文史精华     
《文史精华》2008,(5):1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始,邓小平冲破"四人帮"的阻挠,以大国政治家的形象出现在联合国后,世界政治舞台上便不可缺少的他身影.……  相似文献   
18.
李文辉 《百年潮》2008,(12):38-42
解放初,我在甘肃任团省委书记时结识了胡耀邦,并在其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与胡耀邦有过多次交往。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境遇下,我亲身感受到胡耀邦活跃、真实、谦逊、大度和光明磊落等多方面的人格魅力。在我的眼里,胡耀邦既是位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政治家,又是一位亲切、和蔼、富有人情味的兄长。如今,胡耀邦已离我们而去快20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里。  相似文献   
19.
林晓光 《百年潮》2008,(7):45-49
由于从事中日关系的学习和研究,笔者对于日本政坛上翻云覆雨的政治家们多少有一些了解,并且在几次东瀛之旅中与几位担任过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著名政治家有过一面之交或短暂的谈话。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的日子里,把这些点滴的印象记录下来,就算做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的几点吉光片羽吧。  相似文献   
20.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究竟谁是这一改革的主角?由于历史记载等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把功劳归于孝文帝拓跋宏,甚至直接称之为“孝文帝改革”,而忽视了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的实际作用,这是很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孝文帝即位以后,北魏政权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为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改革称为“太和改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