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陈声 《世界遗产》2011,(4):20-27
从曼谷乘火车向北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阿瑜陀耶火车站。这是一个没有围栏的小站,各色背包游客显然是旅客当中的主要部分。当地华人称阿瑜陀耶城为大城府,城市位于巴塞河、华富里河和湄南河汇合之地的一个小岛上。游客出火车站进入市区,需要租个三轮车经过公路大桥,也可以租辆自行车乘摆渡船过去。现在的大城府是一个充满乡村气息、不  相似文献   
32.
冯骥才 《世界》2003,(10):34-35
俄罗斯的天空群星熠熠: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列宾、列维坦——艺术上的才华横溢可以追溯到俄罗斯的冬天太长太冷太寂寞;俄罗斯大地上随处可见卫国战争纪念碑——碑前都燃烧着永明之火……作家兼具画家双重身份的冯骥才走进俄罗斯,发现着,感受着,触摸着,并终于贴近了它的灵魂,他道出:“俄罗斯在变与不变之间。变的是社会与政治;不变的是历史的精神与文化的情怀。”  相似文献   
33.
孙江 《丝绸之路》2003,(1):44-44
飞奔的北京吉普代替古人们辚辚作声的车马或合掌叩首的徒步还是没能赶上你东入凉州起程的日子得感谢一块入世之石的诚心挽留  相似文献   
34.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后。佛教传人中国。凉州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佛教传人中国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贾、僧人等驻足其间。推动了凉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发展。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玄奘等一批中外高僧曾在这里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凉州本土也造就了许多佛教高僧,如竺佛念、释智严、释宝云等,他们东来西去,  相似文献   
35.
在学术界,拉萨西藏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不动金刚唐卡一直是藏传佛教唐卡中早期作品的范例之一,有关其断代众说不一。本文专就此唐卡的断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比较,认为此唐卡不应是传统所认为的宋或西夏时期的作品,而应是14世纪初以早期旧唐卡为底本的一个元代缂丝仿制品。  相似文献   
36.
敦煌文献中记载的摩睺罗与宋元七夕节时流行的摩睺罗除名称相同外,形象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两者应为同一名物。敦煌摩睺罗与化生都是佛教寺院盂兰盆会时需用的供养具,形象又极为相似,因而两者名称虽异,但所指的也应是同一种名物。而盂兰盆会中供奉摩睺罗,应是为祈愿亡魂早日得以度脱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世界。  相似文献   
37.
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汉魏之际确立之后,一直到唐代,其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拜星乞巧为主,相沿成习,未有大变。但到了宋代,七夕风俗却大为改观,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而且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节物,如泥孩儿摩喉罗、谷板、种生等。尤其是摩喉罗,更是令宋代官民趋之若狂。关于摩喉罗的来历,近世学者一般都认为源于佛教。本文比较宋代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哀悼塔穆兹(阿多尼斯)风俗,证明宋代七夕崇拜摩喉罗的风俗并非源于印度,而是来自更为遥远的西亚和更为古老的巴比伦。古巴比伦人在万物盛极而衰的夏至之际悼念植物和谷物之神塔穆兹(Tammuz)的风俗,在上古时期传遍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在希伯来旧约以及古希腊文献中都有记载。此种风俗随波斯人的统治传入中亚粟特国家,演变为(汉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日历时七天的“哭神儿节”。隋朝韦节于公元605年出使康国亲历其事,并在《西蕃记》一书中留下记载。此种风俗在中古时期随入华的粟特人和祆教风俗传入中国。因其在节日风俗上与七夕有相通之处,尤其是节期恰好也在七月七日,因此逐渐融入七夕风俗,使宋代的七夕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异域风情。宋代七夕令众生痴狂的泥孩儿摩喉罗,就是脱胎于西亚的植物神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宋代七夕的谷板和种生则是西亚阿多尼斯花园的变种,而西亚的“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在中土之所以改名为“摩喉罗”,则与中亚粟特地区印度教、佛教与祆教的融合有关。宋代七夕风俗的西域文化渊源之揭示,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以降西域文化对于中国节日风俗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8.
齐海英  齐晨 《满族研究》2012,(3):103-107
满族说部与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达斡尔族的乌钦等说唱艺术存在着可比性.其趋同性因素体现于:共存北方萨满教影响的痕迹;英雄叙事是共有的主题;口耳相传的传播共性.其差异性因素体现为:故事情节组构方式的不同;乐器等辅助说唱条件的不同;说与唱的浑融与分界;史传性与故事性的区别.这种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满族说部及其他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各自特色与风貌.  相似文献   
39.
霍旭初 《丝绸之路》2013,(15):44-45
被誉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公元344年,出生在龟兹。父亲鸠摩炎是印度人,母亲耆婆是龟兹国王之妹,鸠摩罗什自幼聪慧,初学小乘佛教,后改宗大乘。至青年时,鸠摩罗什在大乘学上成就斐然,他"道震西域,名被东国"。鸠摩罗什的巨大声望,成为中原前秦皇帝苻坚发动西伐龟兹战争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0.
关于鸠摩罗什舍利塔的研究,可以查到的资料很多,但是对于该塔的详细勘测报告缺乏,造成了资料的不足。本文将实地勘测报告和学术研究相结合,试图为该塔的研究提供第一线较为全面、真实的资料,为探讨该塔的建造年代提供更加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