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克 《文博》2004,(5):50-55
南阳车骑出行和升仙画像石足汉代斑斓璀璨文化中寓意深远的艺术瑰宝,是两汉文化中心区域产生的一种独特葬俗,其在文化内涵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对全国民间汉画的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它以深沉雄大的特质,集中凝炼地显示着汉代的文化精神,吸引了海内外学者惊羡的目光,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赞誉。把南阳车骑出行羽化升仙画像石投放在汉代世人心性闭锁和对政治责任疏离的背景中宋考察其价值,  相似文献   
42.
《收藏家》2004,(5):61-64
缂丝是一种以特殊方法织成的丝织品种,桑蚕丝为原料,先将本色丝经于木机上,再将画稿衬于经线下,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摹到经纱上,用多把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颜色需要随意更换梭子,分区分色挖织而成,因而表现力极强,称之为“通经断纬”。乾隆盛世,国强民富,经济高度发展,缂丝技术达到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43.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特别是具有儒家传统而兼出世情怀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而经中表述的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使得维摩诘成为远自魏晋以来,广及绘画、雕塑以及诗歌、戏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题材[1],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其于宗教范畴内的意义。本文拟就维摩诘作为美术题材的发生、发展及其通例表现形式的宗教蕴意作通览性的考察与探究。  相似文献   
44.
贺玉萍 《中原文物》2008,(3):100-102
万佛山摩崖立佛龛下奉鱼飞天乃为供养天,是北魏佛教汉化过程中特有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中原文化对外来佛教神祇的改造与重塑,是地域文化和民俗信仰在石窟造像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5.
涟溏 《南方文物》2008,(3):168-169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茶经》记云:“盘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岳州瓷皆青.青则盏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自。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茶经》对洪州窑的所在地以及瓷器之类型等均未提及。  相似文献   
46.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部款署"臣沈度敬书"、"臣商喜敬绘"的明宣德三年(1428)明宫廷写绘本《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简称《金刚智经》,共三卷)。该经全部106幅彩绘插图为目前已知唯一的一组有明确纪年的、题为商喜绘制的宗教画作,然而,学界对其是否系商喜亲自绘制这一问题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对《金刚智经》彩绘插图的汉藏融合风格特征加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商喜画作《老子出关图》的画风特征对其加以判定,明晰商喜画作中的南宋院体画风特征<1>,最后认定《金刚智经》彩绘插图应为商喜所绘,并由此认为,商喜善绘藏传佛教图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7.
2008年9月24日上午,敦煌学基地举行第二届博士后出站报告会,共有2人,分别为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雷玉华《川北地区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的调查与研究》,他们的合作导师均为郑炳林教授。专家委员会由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任主席,委员为敦煌研究院施萍婷、马德、杨富学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研究员、  相似文献   
48.
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最高思想资源,"六经皆史"遂成为流行的时代思潮.本文主要联系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的口号,扼要勾勒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晚清民国的影响与折变.从"六经皆史",到"夷六艺于古史",再到"六经皆史料",此说之备受关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而经典自身不能不以"史料"的身份寄身于"史学"的历史命运.经典之权威地位的丧失与"六经皆史"说之提升齐头并进、恰成反悖而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尤为深刻地反映了时势的变动.  相似文献   
49.
位于贵阳城南南明河畔的观音寺,原名南庵。明代贵阳人王训曾有《咏南庵》诗:“净度招提旧结茅,地偏应不近尘嚣。山腰倒接城边路,水口斜通阁外桥……”句,王训是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举人。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名南庵,前俯清潭,后负重冈”。《贵阳名胜诗词选》载有王阳明《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诗二首,写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明嘉靖《贵州通志》载:“圣寿寺今改武侯祠。”明万历《贵州通志》云:“武侯祠,治城南门外旧圣寿寺,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改为祠。”  相似文献   
50.
余国庆 《古籍研究》2002,(2):114-118
戴震(1723-1777),清安徽休宁人,字慎修,一字东原,号呆溪。少年时即勤于学习,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十六、七岁时,对《十三经注疏》已完全精通。二十岁,从师乡贤硕儒江永,学问有了更大的长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