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安顺地戏     
《神州》2010,(3):38-39
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于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  相似文献   
72.
郭建 《文史天地》2012,(11):66-69
“三口铜铡神鬼寒" 以包公为主角的包公戏,是公案类戏曲中最主要的剧日。而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把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铡美案》开场,包公上场诗:“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花蝴蝶》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相似文献   
73.
熊梅 《巴蜀史志》2012,(5):57-59
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和川北剪纸是川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川北民间文化艺术的“四朵金花”。它们孕育于川北山乡的文化土壤.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特征,反映了植根在川北地区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风物民俗、人情世故和审美情趣。保护和传承“四朵金花”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4.
魏冉 《铁军》2013,(2):44-44
1941年1月7日凌晨,奉命北移的新四军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突袭。双方激战七昼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入绝境,叶挺明知下山谈判情势凶险,却依旧掷地有声地说:"如果是党决定派我去,我就服从。"在被国民党军扣押后,1月21日,他开始在上饶李村监狱写作自述文《囚语》。在《囚语》的开篇,有被叶挺称为"戏拟"的"四句不协律的诗":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  相似文献   
75.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数字化时代。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其它剧种相比,黄梅戏艺术的数字化起步早,成就斐然,但也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这其中有些是基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诉求,但更多的则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诉求与艺术科技化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76.
闫振强 《世界遗产》2014,(9):120-125
<正>安顺傩面具,又称为"脸子",以地戏表演的需求刻画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无论文将、武将、丑角、小军,在线条、色彩、体面构成的相互关系中,都体现了立体与平面的艺术形象之美,而狰狞的面目中,给人一种神秘、恐怖、勇猛、刚毅的力度美,这种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新野出土汉画像砖戏车图像进行了分析,根据图像存在的杂技技艺上的不合理因素,指出戏车图像并非完全写实,不能说它代表了汉代杂技艺术的最高水平,也不能贸然认为其与汉代车骑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78.
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马光星副主席送给我一本他和赵清阳、徐秀福二位先生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一书。书内介绍了他的故乡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在农历七月至九月“纳顿会”上表演的五个傩戏。其中的压轴戏《杀虎将》,使我想起了中国戏剧史上所介绍的两千多年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是因为“角抵戏”被戏剧界认为是中国戏剧之源。而民和县三川土族的《杀虎将》近似“角抵戏”,所以笔者将本文题目叫做“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土族傩戏《杀虎将》。”先说啥叫“角抵”。司马迁著的《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二…  相似文献   
79.
双陆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 ,从古印度传入。人们对它的认识 ,经历了由“胡戏” ,到视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再到成为品评“天下”士人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标准之一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中折射出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及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及融会不同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0.
胡连翠 《江淮文史》2003,(2):99-111
2002年11月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安徽电视台,联合在北京为6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潘张玉良》举行了首映式暨研讨会。京城10多位专家、2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汇聚一堂,我的心情异常激动。这不仅是因为我曾作为十五大代表出席过党的盛会,而且是因为我重病之后能站起来担任总导演,实现了我向党的十六大献上一份厚礼的夙愿。《潘张玉良》由我省剧作家金芝先生,根据省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石楠女士早年创作的小说《画魂》改编,由我担任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