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铁军》2017,(11):9-9
不忘过去不忘前辈不忘先烈我这是第一次来汉口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学习,也是第一次到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看过以后深受教育,也了解了湖北省和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的情况,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再次深切地体会到,中国革命成功,是我们的前辈,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今天,当我们享受革命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23.
在为祖国为民族而献身的抗日英烈中有一位华侨赤子林友映,他牺牲在宝应郭氏桥。林友映,广东省梅州人,1915年出生于菲律宾一个比较殷实的华侨家庭里。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大学读书的林友映毅然投笔从戎,1938年从菲律宾回到祖国,参加新四军,担任保卫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1941年1月皖南事变时,林友映随部分同志突围来到苏南东路地区部队。  相似文献   
24.
齐云在阳城     
抗战初期,共产党八路军依托太行山险要地势开辟革命根据地,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开办抗日学校,打击汉奸势力,减租减息,抗日烽火风起云涌,遍地燃烧。1938年初,为加强山西阳城的抗日力量,中共冀豫晋省委和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先后分两批向阳城派去中共党员和华北干部训练班的学员,齐云就是其中之一。她把救亡歌声作为唤醒民众,团结人民的重要武器,把课堂作为宣传抗日救亡的主阵地,树立起老区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给一代阳城人民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25.
刘佐 《纵横》2014,(2):60-63
众所周知,生产运动(俗称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但是,这次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说法不尽相同。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941年某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开会时发生雷击,一位与会者当场触电身亡,有人听说以后抱怨: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  相似文献   
26.
<正>鄂伦春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元时称为"林木中百姓",明代被称为"北山野人",清初谓"树中人"。其在鄂伦春东部者,又呼为使鹿部,其在鄂伦春上流西部者又呼为使马部。其在黑龙江下游之鄂伦春又呼为使犬部。鄂伦春族17世纪之前,生活在黑龙江以北,贝加尔湖以东直至库页岛的广阔土地  相似文献   
27.
赵颖 《黑龙江史志》2014,(3):303-304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近百年以来反抗外国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在抗战期间,毛泽东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的深邃眼光,坚持将山西作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山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8.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论文从不同层面阐述东北抗日联军在2次战争中对人民军队的贡献,为史学家研究东北历史作出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9.
东北沦陷时期,金剑啸、萧红、萧军、关沫南、李季风等我东北左翼爱国作家,利用报纸副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披露沦陷后的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流离失所、苦难深重的生活,唤醒国人团结起来保卫家园。在日伪当局屠杀我爱国报人的"黑龙江民报"和"左翼文学"事件中,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在东北报业史上镌刻下气壮山河、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0.
正2013年,《上海1937——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以下简称《上海1937》)一书在英美两国同时发行。~①该书作者何铭生(Peter Harmsen),丹麦人,记者,大学学的是历史,现为法新社台湾分社社长,已在东亚地区从事报道工作20多年,其中在中国就达11年之久,曾采访大批中国的抗战老兵。有感于"在成百上千种关于二战的英文书单中,几乎看不到描写淞沪会战这场重要战役的著作"~②,他广泛搜集资料,完成了这部资料丰富、视角独特、可读性强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