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已成定局,这对于长期坚持不抵抗主义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蒋介石及国民党来说,如何争夺胜利果实,如何接收华中、华北、东北沦陷区,已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02.
1942年9月21日,蒋介石在总理纪念周训话中讲述其视察西北之感想,并作出注意西北开发、奖励移民、党政一元化及改进兵役与粮政等指示,反映了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在重视加强西北经济开发的同时,在政治上极力扩张、控制西北之情。  相似文献   
103.
冯玉祥关于改善小学教科书现状与陈立夫往来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期间,受大后方物质条件所限,国统区中小学教科书版本芜杂,印制不良,各界人士有关改善教本的呼声颇高,冯玉祥致函教育部长陈立夫要求改善教本即是其中一例。国民政府教育部有鉴于此,乃限令自1943年秋起各级学校开始采用部定统一教本,并指定七大书局组成“国定本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以保证教科书质量。  相似文献   
104.
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抗战爆发后的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不到两年时间,两党关系就不期然地走向了紧张,1941年1月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国共两党几乎走向全面破裂。皖南事变的爆发,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而国民党人以正统自居盲目自大和坚持一党独裁的心态,难以适应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和必欲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政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只是,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国民党要想重新拾起军事“剿共”的办法来防止共产党的壮大,也并非易事。因此。皖南事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又不能不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05.
延安,自从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在这里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便成了革命圣地,成了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知识分子、抗日志士,从沦陷区,从大后方,从海外各地,冒着日军的炮火,冲破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封锁、阻挠,历尽艰辛,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探求真理,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106.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高层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进行全面抗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7.
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2,(2):115-122
抗战前的民国时期,灾民逃荒现象极为普遍。灾发地政府因无力赈济自己的民众,或者出于推卸责任,放任其灾民四处流离,移境就食。流入地政府救济自己辖区灾民尚且不暇,自然不愿再为别区承担救济重任。再者,行政区划与经费的分配也限制了这种救抚他省灾民的欲望。因此,流入地对来境灾民无不驱逐出境或资遣回籍,而灾民在自己家乡确实又无以为生,迫不得已时只好重又外出。总起来看,整个灾发期间,灾民便是在灾发地与流入地的推来搡去之中艰难苟活。这一问题不是一地一隅所能解决,也远非一年一月所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合作,需要对产生灾民的各种原因予以根治。然而,受时代条件所限,灾民的移境就食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灾民的流离悲苦也就只能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08.
关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是从其外交行为的历史后果出发,重客观后果而批判其卖国行为;还是设身处地,分析其无可奈何的历史实际,从情感上为其开脱职责?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李鸿章是个卖国贼,但近年随着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有论特别指出李鸿章所处。  相似文献   
109.
日本与德意缔结军事同盟一事,牵涉国际局势变动,同时也影响中国争取国际援助。以往有关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因应德意日三国同盟的研究成果,多是探讨三国同盟缔结之后的因应与决策,忽略了这些决策系奠基于国民政府对于三国同盟交涉期间的观察。国民政府在三国同盟酝酿至签订期间,亟关注此事发展,由原以为是防共协议的延伸,仍以苏联为对象,到包括英美,这种对象改变所造成的国际局势变动自不可同日而语。故对国民政府而言,三国同盟的重点不仅在于日本选择与德意结合,更重要的是代表日本决定南进,直接与英美为敌,如此必然直接影响太平洋局势的剧变。在认清此关键后,蒋介石与徐永昌均认为三国缔结同盟后不必急于表态加入英美集团,与轴心集团为敌,首要之务在促使日本南进,迫使美国真正重视亚洲战场。  相似文献   
110.
朱芒 《文史春秋》2012,(4):47-51
抗战八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湖北襄樊老河口督战6年,与日本侵略军浴血搏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