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一、引言“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之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可在墓前建阙。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22.
战国时期的"蔽竹",是我国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相李悝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于"僻巷"——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李悝还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经》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中。  相似文献   
223.
<正>战国时期的晋国,盗贼横行,官府想尽了办法也不能禁止。当时有个叫郄雍的人,主动要求缉拿盗贼。他说他能识别盗贼的相貌,跟盗贼打一个照面,观察他们眉目之间的神色,就可以判定是不是盗贼。晋国国君一听喜出望  相似文献   
224.
晁福林 《史学集刊》2023,(2):141-144
先秦时期文献记载骑马射箭之事始于《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条所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1)此后逐渐普及。其前尚未见到骑马射箭的记载。有关赛马之事的记载,最早者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膑教田忌赛马“逐射千金”之事。^(2)汉时称赛马为“驰逐”,晚至清代,“赛马”之辞方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225.
刘婵 《东方收藏》2020,(5):20-21
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有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期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据考证西周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孙机先生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先生认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  相似文献   
226.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一字,见于《甲骨文合集》(简称《合集》)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划》[1](简称  相似文献   
227.
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隐含着古代先民对三角稳定、杠杆平衡等科学原理的朴素认知,是先民们对造型美、装饰美、意境美等艺术之美的大胆追求与成功尝试。此外,这件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灯具佳品,还蕴含着神树崇拜、和合思想等深层的文化内涵。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实用功能日渐增强,实用器型得以极大发展。日常照明使用的青铜灯具在这一时期无论从制作工艺、功能设置等各方面都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28.
考古证明,在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相似文献   
229.
战国时期,七雄纷争,战火连年不绝。苏秦一介书生,凭三寸之舌,游说诸侯,取六国相印,身安天下十五年,可谓摆足了历史上的威风。然而,光环的背后包含了一个奋斗者的无尽辛酸。让我们走近这个传奇人物,了解他的过人智计以及不平凡的奋斗人生。  相似文献   
230.
赵恺 《中华遗产》2023,(7):50-61
两千多年前,一个能唱能跳的假人,让制造它的工匠偃师声噪,也开启了古人关于“机械生物”的幻想。机械是好是坏,是开智是惑心,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展开具有批判性的讨论。偃师造人,岂可与造化同功?中国最早的“机器人”,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列子》里。这是一部以海外奇谈为主的寓言故事集,总计8部134篇,今大多已散,仅存16篇,其中之一是“偃师献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