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2011年8~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M40进行了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两椁一棺,带墓道,平面呈"甲"字形,填土中有人骨以及大量马、牛、羊、猪、狗等动物头骨,墓内出土鼎、豆、簋、壶、盘、盨、灯等陶礼器,以及大量的滑石饰件、玛瑙器、铜器等,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213.
<正>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古文字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没有资料,一切研究都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古文字资料相对零散,一般学者不易获得,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文字学的发展。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公私机构收藏的甲骨、金文等资料进行了搜集、鉴别、整理等工作,在此基础上陆续编成了《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1]、《殷周金文集成》[2](以下简称《集成》)二书,《合集》和《集成》集甲骨、金文资料之大成,  相似文献   
214.
中山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千乘之国",其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突出的历史地位,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战国中山国考古工作的开展,为中山国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战国中山国的族属与疆域、出土器物、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都是考古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为揭示中山国的历史原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战国中山国研究必将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15.
聂菲 《江汉考古》2020,(4):81-91
马王堆汉墓出土器物中有带"素"铭的漆器,我们认为战国秦汉漆器中的"素工"是指在木胎上刮底灰漆的工序,是制漆中的一道关键工序,而"素"铭则是"素工"过程中烙印或刻画的戳记,主要出现于汉代蜀郡、广汉郡官营的高档漆器上。"素"铭漆器的出现说明至迟在战国晚期漆器制造业已经有了较为明细的分工。  相似文献   
216.
2004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在重庆巫山琵琶洲山包墓地发掘了52座墓葬,其中战国晚期至汉代墓葬42座、宋代墓葬1座、年代不明墓葬9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及石、漆、银、琉璃、铜钱等遗物共514件。琵琶洲山包墓地从战国中晚期一直延续至东汉晚期,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汉代聚落布局、丧葬制度以及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17.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哈巴其拉遗址出土的炉渣、矿石等矿冶遗物的系统科学分析,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矿冶文化内涵解读。初步梳理了该遗址所代表的喜鹊沟类型人群在有色金属手工业生产方面的技术特点。研究结合区域内矿冶考古成果及地质矿产信息,从矿冶技术遗产的角度对辽西地区大兴安岭南端多金属矿带的青铜文化进行了探讨。初步判断该遗址所反映的矿冶技术面貌由于受到夏家店下层文化锡青铜冶金技术影响而单独进行了锡金属的冶炼活动。在对多金属矿冶炼获得青铜的同时,还可能对矿石中的锡石进行了分离,这种技术的产生可能与锡石矿源短缺及外部锡料资源需求的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218.
战国秦汉之村落由早期村落演化而来,但无论是村落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信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村落所失去的重心得以重构,被剥夺的功能不断补充。战国秦汉村落既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与之同时,村落也被纳入自上而下的王朝组织体系中。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基本被乡里组织覆盖,成为乡里体系的地理空间载体,村落的自然属性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因而,战国秦汉村落无法构成欧洲中世纪式的村落自治共同体,其实质是王朝行政体系中的基层地缘行政组织与村落共同体的复合体。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构成,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19.
于孟洲  黄娟 《南方文物》2023,(2):225-242
四川盆地战国至西汉初期墓葬出土的铜璜形饰与其他地区表现出大体同步的发展趋势。借鉴了广义中原文化体系中的铜璜形饰,但加上具有地区性特点的纹饰,甚至其形制亦被纳入巴蜀符号体系,使得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多数铜璜形饰都可以归入巴蜀系铜器范畴。这充分体现了巴蜀地区在物质文化交流上的超强吸纳与融合能力。因地理环境及对外交流上具有不同特点,成都平原和渝东地区在铜璜形饰的使用种类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西汉中晚期以后铜两头动物形饰的流行区域仅限于渝东区域,再一次说明了两地在丧葬习俗和文化发展特点上的差异始终存在,这也是巴蜀文化地区差异的缩影。  相似文献   
22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战国玉镂雕螭龙合璧,著录于《玉器精萃》、《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等(图二);上海文物商店藏有一件战国谷纹玉圭,著录于《中国文物精华1993》、《中国玉器鉴赏》等(图一)。二件玉器,一件作为传世的玉圭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