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不为情迷,不为名累,不为利动"1950年3月,我由皖北行署秘书处(后改为办公厅)内调主任办公室工作。工作人员只有我和刘康(后任省人大副秘书长)两人,此外就是一个警卫班和一个小灶伙房。宋日昌主任调华东军政委员会任民政部长后,由黄岩同志接任皖北行署主任一职。  相似文献   
82.
石康 《神州》2010,(1):7-7
在中国,有人认为成功的作家应走这样一条路,首先,他应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榜样,接着,他还要写出一些受欢迎的作品,再接着,当社会用一些名声与利益来奖励他的工作时,他应当对于那些奖励报之以淡迫的态度,这个态度的具体表现即是,要么,他视名利如粪土,拒不接受,要么,他悄悄接受,然后避而不谈,前者令常人无法理解,后者虚伪。  相似文献   
83.
赵焕军 《神州》2010,(12):1-1
我们对于有些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直热衷发掘,比如对于曹操墓真假问题的探寻,寻常百姓那种八卦的程度不亚于专业狗仔队。一些专家、学者也不遗余力释惑解疑,就墓穴里的男女关系作深入浅出的剖析……但有时,我们却因为这个那个的顾虑,对于历史的真相选择了逃避、歪曲,对于圆明园那段历史的态度就  相似文献   
84.
《文史月刊》2010,(7):1-1
看到今年第4期文史月刊刊登了中学山先生对本人作品《第一位学者大使》的“异见”后,对申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感钦佩。 关于“学者大使”胡适的提法,我当时考虑到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新文化的倡导人,原先并没有从政,但为了抗战他却放弃了研究学问,当上了驻美大使。  相似文献   
85.
这期专题的主题,介绍的是中国人对待黄金的态度:崇拜、痴迷、热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是非、悲喜。喜的,比如说,留存了一批精雕细琢、精湛精绝的传世金品,堪称人类艺术杰作;悲的呢,无数人因痴迷黄金而迷失了心性,变成教训。本以为中国人对待黄金会有东方人的独到智慧,但是全面审视一番后却发现,在对待黄金的态度上,全世界的人都没有例外——无不拜金,于是留下了叫人或悲或喜这样正反两方面的遗产。  相似文献   
86.
87.
夏一飞 《风景名胜》2021,(1):0094-0094,0096
整个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可以有效控制项目的投资成本,增加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在整个建设项目过程中,可以使用工程造价咨询来实现动态管理。分期进行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提高项目质量,降低成本。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咨询成本,以及如何促进和应用工程造价咨询。  相似文献   
88.
国力综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殿廷 《人文地理》1992,7(2):59-65
本文针对当前国力综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基本国力要素选取、定性指标量化、综合国力指标构建的新思路和具体作法,并结合世界部分国家的情况进行综合国力评估试验,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9.
90.
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蒋介石对抗日的态度 ,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从陶德曼调停 ,到高宗武的秘密使命 ,到孔祥熙与日本人之间的秘密往来 ,直至长期以来令人备感神秘 ,却又扑朔迷离 ,莫名所以的所谓“宋子良工作”,许多人都相信幕后的操纵者一定是蒋介石。但新披露的档案显示 ,此中其实有相当复杂的情节与背景 ,蒋未必都是主动者。蒋确实并不笼统地拒绝停战议和 ,但其一 ,所有议和之举显为日方主动 ;其二 ,蒋接受议和 ,向与内外压力有关 ;其三 ,这其中通常又含有消息传递不确或对日方妥协意图估计过高的判断错误。而就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这一抗日目标而言 ,无论蒋有否同意过对日议和 ,其态度应当说从未有所动摇。蒋在抗日问题上最值得讨论者 ,是抗战前期实际上缺乏持久战的观点 ,较多地寄希望于外力的帮助与干预 ,因此太过牵就于就便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 ,而没有及早提出明确的收复东北的抗战目标。如果说抗战前期国民党高层中之所以弥漫和平空气 ,且各显神通活跃于对日秘密接触之中 ,企盼能早日结束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种思想影响有关 ,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