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933篇
  2012年   1114篇
  2011年   766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606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98篇
  2005年   380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397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郭长海 《江淮文史》2007,(2):93-100
对秋瑾一生影响最大的女性有两位:前期是皖人吴芝瑛(枞阳浮山人),后期是浙人徐自华。秋瑾初来北京,吴芝瑛以家中丰富的藏书,提供给秋瑾阅读,秋瑾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信息,从此大开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从一个朦胧的女权主义者,跃进到激进的维新派。秋瑾从日本回到国内,徐自华则以大量资财,资助秋瑾办报,又提供联系会党的活动经费,使秋瑾从一个革命的宣传家,跃进为革命的实践者。尽管做法上不同,内容上也不相同,但两位女性在不同时期,都对秋瑾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4,21(6):71-82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法国的宫廷大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克劳德·得·塞瑟尔根据现实社会的变动,提出了系统的"新君主制"学说.在肯定君主制的价值时,他鼓吹"王权神授",但却着重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强调君主制的优越性.在对"明君政治"的憧憬中,他界定了一些君主应当遵循的政治行为规范,特别强调君主实施仁政,建立各等级之间的"和谐"秩序,并提出了等级变动的合理性.同时,塞瑟尔主张君主让各等级代表参政议政,建立"君主咨政会议制".他还提出"有限君权"的主张,力图以教会、"正义"与国家法令来遏止君主的暴政.此外,他还要求君主灵活地进行外交,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塞氏的政治学说充满着"过渡时期"社会所赋予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受时代变迁的感召与人文主义的熏陶,他突破传统的藩篱,提出了适应民族国家发展与新兴资产阶级成长之需要的"新君主制"学说.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西方政治思想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33.
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续添 《史学月刊》2002,2(6):80-86
“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相似文献   
134.
自19世纪40年代伊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空前的沧桑巨变,直接推动了史学由古代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这种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变化,即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从“资治”到“救国”,从着眼于王朝治乱兴衰到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之经世致用的宗旨和参照系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又对整个19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5.
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顺 《史学月刊》2002,(5):116-119
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作17种以上,论1165篇。在研究深度方面,随思想的解放步伐而逐步加深。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基础研究、“条条”研究、“块块”研究、比较研究和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136.
本文试图说明20世纪前半期日本对中国的政治认识及其政策的结构.笔者的历史分析可概括为三个论点"9·18"事变前后在中国东北的日中经济冲突--政治逐步升级的论说;1932年日本政府对中国政治的认识论--否定"李顿调查报告书"的理论;1937年的日本论坛"中国统一化论争"中的新认识论--日益明确的对中国认识的坚固"岩盘".  相似文献   
137.
九一八事变后 ,面对日本不断加紧的侵华步伐 ,汪精卫开始形成“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对日外交思想。一·二八事变后 ,汪精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并将之作为汪、蒋合作的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指导方针。这一对日外交方针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发展和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后来汪精卫的叛国投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38.
论中国古代治边思想的特点、演变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其内涵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肤浅到成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治边思想又有其特色。古代治达思想总体上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统治对开疆拓土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认为理想的边疆治理是“守在四夷”;从“华夷有别”的治边观出发,在边疆地区施行相对宽松的羁縻统治,同时重视在边疆传播封建化的教化作用。章还以封建统治对边疆民族的治策和对边疆的经济开发为例,阐述了古代治达思想对边疆治策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39.
古明菊 《攀登》2001,20(Z1):170-172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等工作一道去做,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0.
学术界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呈现三大特点:一,“体验中的理解”,利用研究主客体在血脉、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勉力进入先辈生存的精神家园,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二,“建构中的阐释”,力求在某种独特、精致的理论建构中提出假设,表达观点完成叙述;三,“批判中的反思”,通过广义上的学术批判,对古往今来的士之论士、儒之论儒、知识分子之论知识分子的成果进行反思。此外知识分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