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明清时期徽州文化表现出典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其形成和发展与发生的各种要素流动有着密切联系。要素的流动改变了区域的地理环境,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进程和速度。移民导致徽州人口数量增加和素质提高,为文化发展奠定人口基础;人口增多,为了生存徽州人普遍选择外出经商生存之道,成功后将大量的利润用于家乡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文章以发生在徽州人口流动和其它要素流动对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徽州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寻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2.
赵焰 《江淮文史》2012,(1):151-155
我的家乡旌德是一个山区小县,一直摇摆于宁国府与徽州府之间,与徽州其他市县相比,历史上出的名人不算多,但在近代史上,却出了一系列人物:除了政治上的江亢虎、文学上的吕碧城以及胡适厉害的老婆江冬秀之外,还出了一个军事上的江朝宗和一个银行家兼汉奸汪时璩。只不过后两人声誉不佳,乡党们一直懒得提及。  相似文献   
133.
明代徽州祠堂大规模地兴起,宗族精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徽州祠堂制度的形成是祠堂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过程,它突破了古典宗法制以及朱子《家礼》的束缚,包容和反映明代中期前后的社会分化和亲属关系的演变,从而吸引宗族精英主导祠堂建设,推动了明代徽州祠堂及宗族组织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4.
婺源情结     
方华  李晓茹 《旅游》2012,(1):11
车子在婺源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窗外,霏霏细雨下的青山绿水、黛瓦白墙不时摄入眼帘。突然想起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中涌起一股乡愁,这种乡愁应是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走在回家路上的感觉,虽是深秋,却如此的温暖,如此的情意绵绵。我在阳光下的皱纹里寻找似曾相识的岁月,我在溪边浣洗的身影里找寻熟悉的温情,我在青亮的石径上追寻童年的歌谣,  相似文献   
135.
春暖花开,最宜出游。扛上自行车向皖南进发:从绩溪经宁国骑到宣城,途经古徽州文化的精髓之地,虽说山水迢迢路遥遥,却可以单车为媒,公路为线,一边山水,一边人文。仲春,在龙川寻找骄傲的源头我们出发时,小城绩溪还在沉睡之中。车子在龙川景区门前停下,天已全亮,而收门票的老头还未起床,心中窃喜,决定把车骑进古村之中。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18年),赐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咸  相似文献   
136.
明清徽州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其建筑在规划设计、风水理论、美学原理及营造技术方面堪称独具特色,也是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徽州地方建筑突出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理念。明清徽州建筑中的和谐理念与徽州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程朱理学的流传与发展、徽商经济的崛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7.
民国徽州地方志的编纂注重顺应时代潮流,对方志的体例门类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探索实践。徽州各县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修志,提出建设科学的分类,延聘采访员进行实地调查,汇编采访表,并积极将科学的地图绘制方法运用到志图上。修志者还结合本地实际,对旅外人群、宗族、方言、歌谣、民谚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收集与整理,为我们考察近代以降徽州地域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民国时期徽州各县启动的此轮修志是在长期积累志材的基础上进行的,修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显著成效,既与编纂者的学识、眼界等因素有关,更与编纂者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8.
姚旸 《收藏家》2010,(7):58-60
近年来,徽州文献的搜集利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相关的文书史料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文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众多具体、生动的原始资料,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认识。天津博物馆现藏有清代道光时期徽州邵氏嫁女所录收支帐册一部。  相似文献   
139.
近代安徽茶业在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并日渐形成皖南外销茶和皖西内销茶并驾齐驱的销售格局,两地茶区因销路问题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近代安徽茶业产销格局形塑和日益深化的过程中,交通起到了至为关键的推动作用.相对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独特的交通条件赋予徽州茶远销海外的现实保证,闭塞的地理位置和道路交通则极大地限制了皖西茶出口的可能性.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火车、汽车、轮船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开始广泛地运用到茶叶贩运中,近代安徽茶叶的运输路线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茶叶从枝头走向市场需辗转于多重运输环节,新式交通方式在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逐步打破了传统水路运输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0.
周晓光 《安徽史学》2010,(5):73-78,121
学术文化中心地是指有具体地理位置、存在一定时间、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文化聚散地.清代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包括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即第一类型紫阳书院、不疏园所在地,第二类型府、县学所在地,第三类型其它书院所在地.它们在存在时间、人才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三类中心地共同构成了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的层级网络,该网络具有每一层级的中心地数量,从最高层级往下依次递增;而每个中心地的影响力,则由最高层级往下依次递减的基本特征.就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空间分布而言,它具有广泛性、差异性以及分布格局的时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