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陈平民 《江淮文史》2016,(4):147-152
晚清名臣王茂荫(1798—1865年)出于公心为朝廷推荐人才,一生中不下数十人,所荐之人大都得到录用。其儿辈为他作的《子怀府君行状》(“子怀”为王茂荫之号)中说他“于国计民生政事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时事方殷,人才为重,故于宏奖风流,尤注意焉。前后荐剡不下数十人。凡所敷陈,多蒙釆纳;凡所推荐,多蒙录用”。为王茂荫遗著《王侍郎奏议》作序的易佩绅(咸丰八年举人,官至江苏布政使,王茂荫因病开缺后曾收其为弟子)有3句话说得十分到位,他说王茂荫一生中“以思格君心为性命,以求苏民困为家事,以博采人才为嗜好”。  相似文献   
52.
胡中生 《安徽史学》2016,(4):120-126
从民间文献中可以窥探清代徽州地区女性葬礼过程。葬礼中普遍存在着宗教信仰和堪舆风水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葬礼中礼俗交融极深,违礼越制成为一种常态性现象,礼法不断被突破而向俗尚靠拢,体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3.
袁因  韩旭 《中华遗产》2007,(3):54-55
从北京东三环的三元桥上机场高速不久,视野就开阔起来,在大片绿化带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之间,就是号称“中央别墅区”的寸土寸金的宝地。这里分布着近2000幢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别墅,无论是到CBD还是到首都机场都只有十多分钟车程,自然  相似文献   
54.
传统民居在今天的命运,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它的价值。除了少数因为年久失修而消亡,城市里的古民居现在大都以城市建设的名义成片拆掉了。我们看到的古民居大都是明清建筑,这些古民居勾勒的街巷是对唐朝以前里坊  相似文献   
55.
徽州的桥     
潘小平 《江淮文史》2004,(1):157-162
很想和人说说徽州的桥。那都是一些老桥,坐落在徽州的风景中,画一样静默。不知为什么,徽州老桥的美,总给人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常常  相似文献   
56.
徽剧沿革及其表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泰山 《江淮文史》2004,(2):120-134
徽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早期形成于徽州、池州、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带,是在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等基础上,多方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7.
我国现存古代民居建筑中,山西居民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晋中市的祁县和平遥。  相似文献   
58.
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婺源腴川程氏宗谱和休宁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所载资料证实,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相当普遍,绝非个别现象。同宗继子乏人是异姓承继的原因之一,保全家产为异姓承继的重要经济因素。异姓承继亦有感情问题。血缘关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宗祧承继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明清异姓承继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宋代以后的宗族既有发展的趋势,也有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倾向。  相似文献   
59.
徽州方志是徽州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是徽州修志的鼎盛期,考察这一时期徽州修志的实践是徽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徽学深入研究的需要。本文试图对清代徽州府县乡镇志、专志的发展概况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0.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柱,以土为墙,而这两种材料都是易潮、畏潮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很注重防潮。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潮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措施比较系统,有防御天上雨水、空气中潮气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