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瑞 《史学月刊》2007,(3):86-93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任小林 《收藏家》2007,(8):79-82
徽州民居,白墙黛瓦,相互映衬,而作为房屋建筑中的门窗,其雕刻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它们汇聚在整体建筑构图中,显得分外协调,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木雕题材体现在门窗的条环板上,俗称"小腰板",即便小户人家也有四门八窗十几扇、二十几扇、有的三进大户多达一百多扇门窗。每扇小腰板上都有一个故事。有歌颂国泰民安的太平有象、三羊开  相似文献   
13.
徽州宗族历史的建构与冲突——以黄墩叙事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剑辉 《安徽史学》2007,(4):104-112
徽州宗族迁徙史上普遍存在"始迁黄墩"的记载,而"篁墩"之称则始于程敏政.此类记载更多的是传说,而非史实,其实质是徽州宗族为建构自身历史而作出的叙事.围绕这一叙事,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各宗族为消解冲突而不懈努力.对黄墩叙事的研究,具备方法论与历史观的双重价值,可以成为打开徽州宗族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胡娟  朱生东  赵蕾 《旅游纵览》2022,(16):80-82
徽州饮食文化,带有浓厚的徽文化基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安徽省黄山市打造“美食之都”的核心资源。本文以徽州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徽州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现状,探索徽州美食旅游的发展途径。徽州美食旅游的开发可以策划风格各异的非遗美食旅游线路,开展多样化的徽州美食旅游营销,不断加大徽州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推进徽州饮食文化中标志性资源的品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潘彩进 《神州》2021,(1):16-17
坭兴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自清咸丰年间兴盛发展至今,百年间荣誉满载.坭兴陶陶器泥质优越细腻、色彩自然呈现、雕刻精美生动,造型丰富多彩,极具自身特色.新时代下,坭兴陶在传承技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提升审美、建立文化形象等许多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然而对于它们的用途和功能却一直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其形制以及它们在墓葬中安放的位置及与相关器物的关系之考察,确认不同形制的骨牙“雕筒”具有性质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其中A、B型“雕筒”可能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器具,而C型“雕筒”应是套在斧钺(锛)类器物木柄尾端的饰件——即镦。不论是作为宗教器具还是礼仪用具(附件)的“雕筒”,显然都是当时社会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们才能拥有的。环顾各地的发现,类似大汶口文化骨牙“雕筒”这种特殊随葬品的出现,当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而得以管窥当时社会权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7.
金元时期,晋南汾河流域活跃着一个在佛教造像方面取得非凡成就的木雕流派,其影响力可以和出自同一地区的"朱好古画派"相媲美。和壁画一样,这一木雕流派的绝大部分作品也在民国年间流失海外。通过对佛像装脏相关墨书及碑刻材料的梳理,笔者考证出美国两家著名博物馆所收藏的两尊木雕菩萨像的出处为晋南汾河流域,进而又通过对三组来自同一地区且有明确纪年的木雕的比较,分析了"汾河木雕流派"的时代风格及其历史演变,并指出这一木雕流派为14世纪初于大地震后兴起的"朱好古画派"提供了图像和风格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晚清至民国前期徽州地区与浙江农业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交流和互动,这不仅表现在两地临近地带的农人到对方地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大量徽州人在浙江杭州等多处的经商活动,还表现在两地之间农产品的输出和调剂等方面。两地之间农业经济交流的动因,包括徽商推动、地理邻近、交通枢纽带动等因素。这种农业交流不仅调剂了双方的农产品余缺,也促进了两地之间农业技术的传播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徽州留守农民的收入。通过个案考察,我们发现,近代农业经济变迁以及区域互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农民能积极根据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主动适应市场,反映了传统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是书院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书院数量众多。书院的支撑要靠经费,徽州地区如此众多的书院经费从何而来?研究徽州书院的经费由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徽州书院。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瑞《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社会控制》),该书系徽州宗族史、社会史研究的一部力作,拓展了明清徽州乡村社会史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