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具备文学素养,有知识,有能力,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唐代士大夫群体,是唐代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官僚士大夫秉承信为国本的政治理念,思想家们阐释食可去而信不可失的人生信条,史学家们将诚信化为善恶必书的治史原则,文人学士则将诚信融入激情飞扬的诗文之中。唐代士大夫的诚信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2.
攸西比乌斯的《教会史》与普世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台湾)中正大学方志强教授的文章。方教授的文章主要讨论西方古代普世史的类型及其涵义。他指出,从古希腊史家埃浮鲁斯及波利比乌斯的"政治的普世史"、狄奥多拉斯的"文化的普世史"至攸西比乌斯的"基督教化的普世史",西方普世史的类型及涵义是在承袭中发生变化的。攸西比乌斯综合"政治的普世史"之"一个世界一个国家"及"文化的普世史"之"一个世界一个文化传统"的观念于基督教传统之中,创造出基督教即代表"一个国家"和"一种首要文化传统"的观念。攸西比乌斯的"普世史",对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文的观点.对于理解西方世界史(或普世史)观念的渊源及其在古代世界的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黄征  王雪梅 《中华文史论丛》2011,(2):357-377,407
本文在整理原件的基礎上考證了陝西省神德寺塔出土文獻Y0001號寫經卷子,證明這件以往被鑑定爲"元明時期"、"金元時期"的作品其實是唐人寫經;因其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民"字缺筆,故其書寫的時間上限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位的貞觀元年(627),下限是五代後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因其不避唐高宗李治諱而直書"治"字,故其準確書寫時間可有幾種不同的推測。  相似文献   
74.
一、前言兴乐坊遗址位于陕西华阴市桃下镇兴乐坊村南侧,北依渭水,南靠秦岭山脉。2009年3~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了约1000平方米,发现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灰坑52个、窑址3座、墓葬1座、瓮棺葬1座,出土丰富的遗物。同时对遗址中采集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以来,修昔底德科学、客观、超然的史家形象先是遭到康福德的严重质疑,但这一质疑后来受到伯里、科克兰、芬利、罗米莉等学者的反驳。20世纪60、70年代,在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冲击下,帕里、施塔尔在独辟蹊径的同时,对修昔底德的史家形象不无怀疑;华莱士和亨特则颠覆了其形象。70年代末至80年代,康纳进行了反思,罗林斯的研究运用了结构主义理论,对修昔底德的评价回归理性。9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这一领域研究主流,揭示出其著作中尚不为人所知的一些匠心和特点,这是对其史家形象的肯定和褒扬。康纳以后,科学的、客观的和超然的三个修饰语已不足以概括修昔底德的史家形象的丰富内涵。在这些波折的背后,是西方学术思潮转向大背景下学术研究取向的递嬗。  相似文献   
76.
2007年8月至10月,山海关区文物局对山海关先师庙的重点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东庑基础、石墙、砖铺地面、石子甬路、戟门基础、大成桥、泮池、棂星门基础等遗迹,使我们对山海关先师庙遗迹布局有了较为深入科学的了解,为日后的保护以及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李淑扬 《神州》2011,(6X):17-17,19
被王国维称为“清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虽然他笔下的词内容有点狭窄,但是他的爱情词却因词直抒性灵、感情真挚缠绵而历来被人们争相传颂,本文试就他的这两类词的某些词进行分析,以期能给读者以某些有益的提示。  相似文献   
78.
由许仕廉、吴文藻、赵承信等领军的燕大社会学,一直有着本土化的学术自觉。在此探索与实践历程中,先行引入的孙末楠以民俗,尤其是以德型为核心的社会学说,影响深远。在吴文藻那里,社会学的民俗与民俗学的民俗有了级差,并影响到其社区社会学的建设,其指导的毕业论文有了重释风俗、礼俗与民俗的尝试。在"吴门四犬"中,现今湮没无闻的黄迪对孙末楠学说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诠释。受孙末楠学说的影响,与瞿同祖一道,黄迪对民俗进行了社会学释义,并化用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与林耀华同期提出"文化重心"这一概念。在燕大社会学实验室平郊村的研究中,与把社区研究等同于社会学调查的赵承信等一道,黄迪将社区-功能论夯实,并强调家、村、镇等不同阶序社区的连带性、一体性。由此,德型、社区与文化也就成为燕大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中的三个重要面相,并使其有着厚重的民俗学基底。  相似文献   
79.
李珊 《中国现代史》2022,(3):107-121
《字林西报》的美国记者甘露德(Rodney Gilbert)被认为是在华西人中“死硬派”的代表人物。这种印象的生成与其在国民革命时期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之病》密切相关。甘氏宣称该书旨在“给中国挑毛病”。为此,他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及既往的中外关系等问题着手,批评中国人是“缺乏管束的小孩”,并认为列强不应继续纵容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该书出版后遭到来自在华外侨和中国人的双重批评。在华外侨认为该书的刻薄口吻和露骨干涉中国的论调将惹怒中国人。中国读者中,基督教知识分子罗运炎以甘氏侮辱民族尊严为由要求政府将其驱逐出境,此事还在《字林西报》中引发中外读者的一番争论。学者夏晋麟则从中国人自身的视角对中国的问题展开反思。该书出版后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五卅运动之后西方对华观感的复杂光谱,也反映出国民性话语与国人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正面碰撞。  相似文献   
80.
庙墕地点为寨山石城北部一处较独立的圆形山峁,先后承担了居址与墓地两种聚落功能。该地点早期为居址,居址废弃后作为墓地使用。这处墓地共清理了石峁文化墓葬24座,其中竖穴土坑墓21座,墓葬形制特征鲜明、器物组合典型、等级区分明显,是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