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牧畜王国”兴起与美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现代化历程在内战以后步入了新的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更大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向纵深发展。在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加大对西部开发的力度,是影响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不拟对美国内战后西部开拓的诸多方面展开全面论述,仅就西部畜牧业的发展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72.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是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教育、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40余个城市参与了丛书的编写工作。现已出版《哈尔滨》、《重庆》、《杭州》、《成都》、《盐城》、《扬州》、《常熟》、《张家港》、《吴江》九卷。  相似文献   
973.
方志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社会主义阶段中国年鉴的发展,虽只有短短20余年,但始终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不断探索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希望地方志工作在新的布局中,保持独特的个性,焕发新的活力,为千年流传的美好传统编史修志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74.
石龙 《沧桑》2011,(2):23-24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更是焕发出巨大的价值,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75.
史美珍 《沧桑》2011,(5):54-55
中国古代素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清官修《明史》便是易代修史的产物。顺治二年之后,诏谕开馆修史。惟有明三百年,事迹繁杂,非短时间所能纂述,因此,它的修纂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刻成书,历时大约95年,前后参与人数达190余人。可以说,《明史》的纂修是清朝一项历时甚久,几经起落的活动,并且与清朝皇帝的史学观念、清朝政权的政治需要以及国情形势等密不可分。到了近代,已有学者对《明史》的某些方面作了论述,对于编纂过程,也有很多研究,但其到底应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6.
高明森 《攀登》2001,20(Z1):106-108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理论.本文着重就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所作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77.
<正>清季以来,政治、学术、文化、思想诸领域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新旧对峙。新学对旧学的挑战激起旧学各方的应对,接连不断的以“新”或“现代”为名的各种学术文化运动,又加剧了新旧之间的紧张。就历史学而言,早在1902年梁启超的《新史学》已举起“史界革命”的大旗,至1933年朱谦之创办《现代史学》杂志,仍声称“对于过去的史学也不惜取批判的态度”。((1))更有甚者,讽刺旧史家“妄自倨傲,旁若无人,对于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之鼓吹,与文化史家之新运动,均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旧的观念仍牢不可破;但现在已完全暴露其落后性,而不为时代所容,甚至有危及史学本身存在之虞”。((2))这种新旧对抗视角下的学术观察与叙述,虽也道出了事实的一个面相,却可能忽略了近代与传统之间至关紧要的关联。传统确曾一度“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它没有消亡,而是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形塑了近代。如福柯所言,传统让我们可以“毫不间断地追溯着对起源的永无止境的确定”。((3))那么,传统是如何进入近代史学的?在中国近代史学的萌发与成长中,传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何以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