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9篇
  免费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Editor's Note:Sun Yongfu is now vice-minister of railways. In 1962, when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Bridges and Tunnels of the Changsha Railway Institute of Hunan Province, he was assigned to work in the Zhengzhou Railway Bureau. In a survey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ailway bridges, he examined bridges one by one from Zhengzhou in Henan Province to Wuhan in Hubei Province. On this basis, he produced the studies that made him famous and led to his promotion as one of the senior technical personnel. In the ensuing years, he participated in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railways, including the Sichuan-Guizhou, Guizhou- Kunming, Chengdu-Kunming and Hunan-Guizhou lines. He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China-aided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between Tanzania and Zambia. In 1984, Sun was promoted to be vice-minister of railways and was put in charge of nat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e presided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10,000 km of trunk line, including the Beijing-Kowloon, Datong-Qinhuangdao, Nanning-Kunming and Hengyang-Guangzhou railways. In early 2001, Premier Zhu Rongji proposed Sun to be the deputy head of the leading group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taking charge of the routine work. In the document Premier Zhu signed, Sun was allowed to enjoy treatment due to a minister (instead of a vice-minister). On June 29, 2001, when the inauguration ceremony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was held in Lhasa,  相似文献   
72.
At the end of April 2003, the State Cultural Relics Bureau and the TAR Cultural Relics Bureau urgently called on specialized archaeological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a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There were two teams to undertake the task. One team was made up of four teachers and students, namely two female postgraduates, Zhang Changhong and Yin Junxia, who both come from Henan Province, Li Yongxian and myself, who had been engaged in the Tibetan Ar…  相似文献   
73.
On July 1, express trains starting from Beijing and other cities will pass through Xining and Golmud and finally reach Lhasa. On that date, Tibet's long history of having no access to railway transportation will come to an end.  相似文献   
74.
“择其吉金”是春秋中晚期流行于楚国的金文辞例,春秋晚期传播至楚系国家以及吴、越等国。“择其吉金”与另一辞例“用其吉金”关系密切,它们最初可能都是起源于周文化中心区域,而后在豫南鄂北地区流行,并同时为楚国青铜器铭文所采用。这一文化现象说明,早期楚文化因素的形成并非只是通过楚国一个国家而是经由一个区域来完成的,而这个区域应当在豫南鄂北。  相似文献   
75.
本文结合南北朝至隋末区域文化合流的背景,考察隋末唐初秦府集团成员的仕进状况,其中包括人才类型、家庭政治背景、个体政治势力来源、进入秦府的渠道、个体政治活动空间,认识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府政治集团,利用争夺天下之机,逐步拓展政治空间,将各地各类精英人才吸纳到秦府集团里来。在此过程中,李世民集团有意识地编织原北周、北齐、南陈入杨隋政治势力后裔,并用关陇、山东、江左这三大政治文化区域人才所长,将他们化入到同一个文化熔炉里融冶,大大推进了区域文化合流的步伐,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6.
史前时期的玉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穆朝娜 《文物春秋》2006,(6):11-20,68
本文依据所能收集到的考古资料,对史前时期的玉蝉进行了类型划分,分析了史前玉蝉的分布和区域特点,认为史前玉蝉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三个阶段,使用玉蝉随葬寄托了古人对灵魂再生的希望,同时也是体现基主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7.
中国民歌的地理背景与地域特色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歌产生的背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人们的气质、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时地理环境还对民歌的流传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使得民歌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民歌地理背景与区域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78.
广州市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强化作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构想,其中“南拓”就是要依托南沙地区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大手笔地建设南沙港。以港口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大工业、大物流、大交通发展战略.在新世纪全面提升广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战略地位,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9.
焦勇 《郑和研究》2004,(7):12-13
五百九十九年前,明朝永乐年间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首次率领着二万八千余人、260多艘大小船只组成的船队远洋出海。其后,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北印度洋沿岸广大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谱写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史的重要篇章。“郑和下西洋”以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及在国内外产生的长远影响,被载人世界历史史册。  相似文献   
80.
美当 《福建旅游》2004,(11):37-38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而且划分系类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菜系大致划分为四川、广东、江苏、山东四大菜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