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0篇
  5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济南玉函山隋代摩崖龛窟造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函山摩崖造像以其众多的纪年造像题记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就为学术界所知 ,但迄今仍无调查报告面世。作者以多次现场调查为基础 ,详细叙述各龛造像的现存情况 ,包括龛像尺寸。造像内容。题材。形制。题记等 ,希望能够为学术界提供一些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32.
文章以龙门石窟现存造像题记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了石窟与洛阳城行政区划的相关资料,涉及洛州、河南县及洛阳县,城内建置类型包括里坊、市场及寺院。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构筑了题记所呈现的洛阳城社会空间。在都城研究整体观的视野下,作者重新审视了隋唐洛阳城与龙门石窟的空间关系,可以概括为“南北呼应,城窟一体”,自隋至唐,龙门实现了从洛阳城中轴线南端基点到佛教圣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33.
林尚斌 《收藏家》2008,(6):23-27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34.
邢继柱 《收藏家》2011,(12):21-27
藏西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阿里地区,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在古格王朝大力扶持佛教的基础上,得到邻近地区喜马偕尔邦、大喀什米尔地区、斯瓦特(乌仗那)包括吉尔吉特等地盛行的佛教传统艺术风格的启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5.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次一藏东地区考古发现的佛教造像遗存二大日如来信仰在藏东地区的传播三唐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吐蕃佛教遗存青藏高原东麓,是指青海、西藏以及四川三省区交界的广大地域。从历史上看,这个区域既是吐蕃王国向外扩张的重要通道,也是吐蕃王国势力最为强盛时期的东部疆界,学术界一般习惯于将其简称为藏东地区。今天西藏以外的藏族聚居区无论是甘南藏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还是滇西北藏区都处在这一区域之内,这不仅能够说明这个区域历史上与中部藏区(卫藏)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个格局也正是从吐蕃以来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36.
2005年10月,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在从其他地方取土时发现一尊佛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业务人员到现场收回.据施工人员介绍,取土区在郑州市马寨镇南.  相似文献   
37.
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材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窟造像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其保护加固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除需具有很好的粘连性、渗透性、透气性、耐候性、疏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外,还需具有一定再处理性,且对石窟造像本身无副作用.本文通过对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的梳理,分析了各类保护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我国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保护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8.
雷玉华 《山茶》2011,(7):54-82,85-96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39.
蒋人和  瞿炼翻译 《山茶》2011,(11):96-103
南、北响堂山石窟以其庄严精美的佛教造像代表了6世纪中国北朝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石窟在20世纪初遭到严重破坏,雕塑流失海外。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耗时八年,数字化复原了北响堂石窟南洞的原貌。  相似文献   
40.
通过文献、实物资料,此文对佛教造像功用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对佛教石窟造像功用思想进行探讨,主要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个例,从窟主、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来分析,探究洞窟功用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