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沈旻 《旅游纵览》2010,(3):66-69
<正>读了一本《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便初识了苏州吴江的震泽与黎里古镇。近来偶遇吴江市文物局的好友,闲谈中得知她2004年主持了震泽江南传统商贾名宅"师俭堂"的文物修缮工程,作为一位资深的古建专家,谈到师俭堂时她总是不能抑  相似文献   
82.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7):17-17,20
(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汗将黑龙江地区分封给他的季弟帖木哥斡赤斤后,斡赤斤家族以及乞里克讷惕等部,随同斡赤斤陆续东迁到黑龙江各地驻牧;第三次迁徙,是明代嘉靖年间。科尔沁部酋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正统大汗——达赉孙库登汗,几千帐人马进入松嫩平原。从此,他们成为黑龙江地区世居的蒙古族。  相似文献   
83.
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永先生调查和发掘齐齐哈尔附近的昂昂溪遗址揭开了嫩江流域考古的序幕.至21世纪初,作为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考古区域,黑龙江、吉林两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嫩江流域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嫩江流域考古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学文化编年框架已基本构建.新石器时代文化自早至晚有小拉哈一期甲组遗存、靶山类型和昂昂溪文化[1],夏至早商时期的小拉哈文化,晚商时期的"古城类型",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白金宝文化,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汉书文化[2][3],东汉时期的红马山文化[4].  相似文献   
84.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远在2600多年前,这里即有姑师人活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举义东归。1773年,清政府特赐水草肥美之地给他们,将他们安置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从此,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成为土尔扈特人的家园。  相似文献   
85.
陈平 《旅游》2012,(5):22-27,3
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皤滩古镇的照片,读到这样一句印象深刻的话:"皤滩是个令人心疼的古镇"。顿时,心的一角像被一只温软的手,骤然捏了一把。萌生向往之情,可是又怕真到了那里,人头攒动,败兴而归。幸运的是,这个期许了很久的梦并没有破碎。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安静的古镇,街道上很少看到居民,游人也是三三两两的,跟凤凰的人声喧哗,跟徽州的摩肩接踵相比,白天的皤滩似乎更像是沉睡于夜色之中。  相似文献   
86.
清康熙年间,阿拉善蒙古归附清廷后,与河西府(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划界纷争。该文利用档案、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北部汉蒙交接地区的凉州、甘州二府与阿拉善蒙古边界纷争事件的过程、起因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北部边界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而且也是区域农牧经济互动消长的反映。  相似文献   
87.
和龙柳洞地点位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和龙市南偏东35公里处的二级阶地,地理坐标E129°6′23″,N42°19′ 11″(图一).该地点首次发现于2002年5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和龙市博物馆的同志在图们江流域调查发现,共获得石器89件①;2004年5月以上单位合作对其进行复查和小范围的试掘,共获得石器142件,其中地层出土4件,地表采集138件②.通过两次调查、试掘,获得了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物,共获得石器231件,使得吉林省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研究古人类在图们江流域的生产、生活和该区域晚更新世环境演变提供了宝贵材料.作者对该遗址的两次调查、试掘所获得的石器材料进行了定量分析,着眼于测量、统计与相关问题分析,侧重对全部标本的统计、观察、分析,对该遗址石器制作技术、古人类文化与周边环境、原料资源以及人类的适应行为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希望从石器中获取更多关于古人类生产技术和行为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8.
杨军 《史学集刊》2012,(2):17-18
自夏商周到元明清,尽管中国王朝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但伴随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自秦汉王朝形成汉人居中心,少数民族居边疆的格局后,历代民族分布的大格局基本因袭不变,中原与边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政区,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经历了由羁縻统辖到中央集权直接统辖的发展历程。如何认识这个历程,如何划定古代中国疆域,历代王朝对郡县以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作为是否属于边疆治理,不仅外国学者的看法不同,我国学者的观点也有很大分歧。这直接关系到古代中国边疆如何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边疆,古代众多边疆民族如何结成今天的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的命题。这组文章是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点出发,从边疆经略、政治统治、人口迁移、民族关系、军事防卫、经济开发、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国历代边疆治理问题,其中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具体问题的研究,力图从多角度加深对中国历代边疆治理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9.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比例高达近15%;而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苏州府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府所不及。明清苏州府科甲如此兴盛,与苏州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从其内部分布来看,却极不均衡。本文对明清时期苏州府地区进士的数量、地域分布等情况作了详尽分析,并初步探析了其进士总数众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90.
正多年来,我们的考古学研究主要侧重于人工的遗迹和遗物,比如对发掘出土的城墙、壕沟、宫殿的夯土基址、半地穴式的房屋、土坑竖穴的墓葬、铜器、陶器、石器和玉器的形状、纹饰特征等等进行探讨。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对于古代、尤其是史前的技术与经济状况,比如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时期的农业耕作、家畜饲养、铜器的冶炼铸造技术、陶器的制作工艺、玉石器的原料来源等等涉及不多,留下大量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