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31.
《华夏考古》2011,(4):3-24,28
山西岢岚县窑子坡遗址在进行“山西忻州——保德高速公路”沿线文物保护工作中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岢岚县文管所联合组队发掘出一批古代遗存。遗迹主要为房址、灰坑、墓葬,年代为庙底沟二期、龙山、战国及元时期。该遗存的发现为了解晋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32.
从最近公布的新蔡葛陵楚简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是关于卜筮祭祷的记录,所记载的卜祭行为与包山、望山等楚简也并无大的差异。唯独有关“(既刂)”(从贾连敏先生的隶定)的记载,则完全不见于其他楚简,其用法也十分特别。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既刂)”字所构成的完整结构是“(既刂) 於 NP处所 NP祭牲1”(NP表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333.
夏墟之上的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代的政治名位,以巩固政治与军事地位,可谓“晋魏承夏位”。晋平公举夏代郊祭以祀鲧,暗示晋国能够取代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与三代等视之。魏惠王更是以夏代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在诸夏中争夺正统。魏史《竹书纪年》呈现出“夏—殷—周—晋—魏”的历史序列,抬高晋、魏两国的地位。汲冢书与清华简《厚父》皆不持禅让说,默认“禹启世袭”,肯定嫡子启的合法性。这种古史观与三晋政治密切相关:有利于巩固君主制,强化嫡长子继承制,防范能臣干政,为“魏承夏位”奠定了历史文献的基础。《纪年》“益干启位”是战国三晋人造作的逆反古史,目的是消解禅让说对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4.
335.
周人的宗庙制度营建,发轫于先周晚期,彼时古公亶父率民营岐周庙室,终结于战国时期,大体皆遵循"一主一庙"之"都宫制"。同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宗庙仿效周王室,故基本类同。周王室继承商王室的五庙成组及宗庙不毁制度,即以太祖庙室居中于南,依次往北布局二昭庙室于西,二穆庙室于东,然后以一大圈都宫墙垣将此五庙围护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西周金文中的"京宫"与"康宫"即此类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第六代去世的先王之子则另起一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并以其父庙为此大组合的"太祖"。如京宫内五位"满员"后,周昭王另起"康宫"。每位周王先祖均独立拥有一组宗庙建筑组合,即最南面有较为开敞的"庙",可呼为前殿;居中是"大室"所在的中殿,为较为常规礼仪活动的举行地;最北面或曰最后面是后殿,可呼为"后寝"。  相似文献   
336.
自晚清以降,明末清初的历史不断浮现在读书人视野当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的思想资源。抗战期间,在国共两党合作抵御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双方的摩擦仍然接连不断,双方常常借历史以言当下,晚明历史成为双方论争的一个重要场域。1944年,国共两党围绕着一篇纪念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三百周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展开了一场论争。通过考察此文的写作和引发的争论以及其在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改编作品,可以窥见在抗战后期,一种历史记忆只有符合政治权力拥有者的意图,才有机会被广泛传布,并通过宣传文件和文艺作品而在民众中获得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历史记忆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被纳入到接受者的固有心智和文化结构中,从而被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337.
西李门二仙庙位于山西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庙内现存的正殿及月台为金代建筑,其月台须弥座束腰部位有两幅线刻图,东侧的一幅内容是着汉人服饰的器乐队列表演,南侧的一幅内容是胡人军中舞蹈,图像清晰,内容较为完整,是国内不可多得的金代音乐文物。其中东侧线刻图原有"宋人队戏图""杂剧图"等定名,经多角度考证,认为应定名为"金代宫廷队舞图",与西侧"金人巾舞图"一样,是金代宫廷宴乐表演的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338.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不同的堆积形成过程。从3F层至少到3B层,该地区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河漫滩环境,为人类反复在此栖居提供了条件。这些层位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遗存是人类活动形成的。遗物在较短时间里被低能水流掩埋,得到了较好的原地保存。然而,微小石制品所占比例、骨骼风化程度的差异表明不同层位堆积力强弱以及被掩埋速度存在变化。堆积形成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或改造,比如有些炭屑在水流作用下发生位移,但程度有限;潮湿的埋藏环境对动物遗存保存产生影响;同时,微小型遗存有可能受到生物扰动而发生位移。尽管动物骨头在废弃后受到食肉动物的啃咬破坏有限,但不排除食肉动物或其他大型动物的活动造成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位移,或者受踩踏而发生破损。  相似文献   
339.
顾亚欣 《沧桑》2009,(3):12-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以创办新式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庙产兴学运动。这场运动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及时代原因,其本身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这场运动起因及影响等有关问题的探析和评价,可以更好地思考汉传佛教自身发展与社会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0.
《旅游》2002,(9):4-5
当我赶到崇武古城已是夕阳西下。仰望这六百多年前的古城.只见满天火红的晚霞穿过蜿蜒的城垛.光芒四射!我立刻举起相机……我一边在古城内外寻寻觅觅。捕捉着更好的拍摄角度和光线,一边在寻找一个答案:为什么东南沿海万里海疆的诸多古城堡仅仅完整地保存下这一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