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偃师商城宫城的布局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自1996年至2001年宫城西侧诸宫殿建筑基址以及祭祀区和池苑遗址的发现发掘,从纵横两方面廓清了宫城布局和变迁的过程,进而为深入探讨其功能分区和性质等宫室制度问题奠定了基础。偃师商城的宫室制度可概括为宫庙分离,对称布局;前朝后寝,内外有别;单元封闭,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庖厨独立。这种宫室制度形成于宫城的初创时期,并始终严格遵守。  相似文献   
22.
年鉴的框架结构,既年鉴总体布局,对于年鉴编纂质量至关重要。虽然说年鉴的质量保证,首先要在编纂内容上下功夫,但是如何对编纂内容进行布局,这是框架结构要解决的问题。年鉴是以年为期的特殊期刊,具有年度化的特点。同时又是一个地方的地情资料总汇,即地情信息载体,因此年鉴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以这一理论为标尺,可将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考察可知,<考工记>营国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是儒家描绘的一幅"理想王都"的美妙蓝图,只有在统一的封建社会盛世,才有可能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4.
成都东汉墓葬出土的"宅院"画像砖,采用平面布图方式,揭示了当时蜀地高级住宅的空间结构,并刻画了一些细部形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因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5.
在一般情况下,单个遗址形态的研究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形状,二是聚落内各种遗迹的形态,三是聚落布局或聚落内部各种遗迹相互关系的方式.影响整体形状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地理位置和地形,二是社会组织结构①.  相似文献   
26.
张洪印 《文物春秋》2002,5(3):57-61
龙兴观遗址及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易县城内乙街。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长270米,宽175米,为一凸起的台基。道德经幢在遗址的南侧。遗址地表和经幢周围均为乙街的菜地(图一)。  相似文献   
27.
王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2):106-118+152-153
至迟在南朝萧齐时期,形成了陵墓拼砌砖画的完整形制,并且至少在萧梁时得到沿用。墓壁后部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如同屏风围绕在墓主周围,借这些“不宾之士”,强调帝王“明王圣主”的品质和追求,是南朝特有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的反映。墓壁其他部分为由龙虎引导的上层“天人”和下层仪仗出行的组合,总体上以仪仗卤簿表达墓主身份并以升仙为目的,由于墓室空间的限制,这一部分被挤压而显得布局奇特。透过对南北朝陵墓和墓葬图像的对比观察,或许有助于墓葬文化研究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28.
姑臧城经前凉张轨扩建、张寔修灵钧台、张骏筑南城后,于354年前后形成了五城布局。五城分别是匈奴城、东苑城、西苑城、北城、南城。东、西苑城又可分别简称为东、西苑。张轨修筑的宫殿与灵钧台、闲豫堂、南宫等建筑物均位于匈奴城内,张骏修筑南城后将此部分改称北城。南城又名中城,通过广夏门与北城相连。张氏扩建姑臧城主要是为了安置涌入河西的人口、加强宫殿守卫、彰显执政者功绩。五凉时期姑臧城最大的特点是"拟中夏"。姑臧城门命名可能影响了北魏平城。  相似文献   
29.
阙机龙 《人文地理》1990,5(4):49-53
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高技术产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高技术产业的布局与传统产业不同,具有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30.
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是八十年代中国区域政策转变的核心内容。八十年代后,坚持效益与均衡的统一,以提高效益为首要目标,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向东部转移,具体体现在投资政策上的变化。其结果带来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明显变化,也带来负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