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熊贤礼 《南方文物》2014,(2):190-191
<正>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枚"阳平治都功印"。印材青白玉质,洁白莹润。印体通高6.4厘米,边长12.3厘米,重972克(彩版八,3)。印钮为一蹲踞触角螭龙,翻唇露齿,眉须后拂,腿毛翻卷长飘,尾作分丫鱼尾状。整体雕琢精细,生动传神。玉印印面篆阳文"阳平治都功印"六字,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彩版八,4)。专家考证,此印为元代龙虎山张天师所用,是龙虎山世代天师嗣教的法印,天师府道士上章、表奏及日常道符均可用之。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对黑龙江省富裕县富海镇大泉子村的依克明安旗(简称依旗)遗迹展开考古调查,基本确定了依旗遗迹的类型和分布位置。依旗遗址由旗府遗址、大智寺遗址等组成,本次重点调查了旗府、大智寺遗址的位置。旗府内发现了三处岗楼遗迹和武库弹药,大智寺遗址出土了1件鎏金镂空铜饰、3件铜油灯等遗物。此外,在遗址周边还发现了铁马镫、大型石座与抱鼓石、门枕石、清末地面勘界石碑等。遗址年代为清末、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银川市是1982年入选的第二批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称其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基于银川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或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在西夏时期。银川作为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对以后银川城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学术界对其内涵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例如其布局结构、建筑风格、人口规模、商业贸易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仅就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西夏故都兴庆府的布局及其相关问题略作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志书的史家法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修志者对志书整体性的追求,做到著述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很关键。乾隆《西宁府新志》的编纂者杨应琚对“史家法度”有着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借助著述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他尽可能地体现方志的整体性,为乾嘉时期史派方志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民国13年(1924年),《铎报》在汕头创办,该报的宗旨是极力鼓吹孔子思想。它虽然是地方性报刊,但却把视野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社长王延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既受官方尊重,又有群众威望,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该报主笔温丹铭是岭东大儒,敢于挑战当时全国第一流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铎报》论点新颖,言辞犀利,颇有理论勇气,是一家值得研究的刊物,特予评介。一、《铎报》概况《铎报》系汕头孔教总会创办,总主任(即社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中国江西省地方志《吉安府志》和韩国全罗道南原府地方志《龙城续志》中关于本贯记录的比较,说明"本贯"一词在古代中国社会和同时期的韩国社会具有不同的含义。本贯在古代中国社会表示"相应人物的本籍地",但是在同时期的韩国社会,则是指相应人物"远祖的本籍地",而相应人物的远祖是几百年以前或者一千多年以前存在的。而且,本贯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含义源于两国姓氏制度与本贯制度发展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周渝 《贵阳文史》2014,(4):29-32
正70年前,国民革命军中的黄埔名将方70国民革命军中的黄埔名将方天(黄埔二期)、罗广文(黄埔教官)、胡琏(黄埔四期),乃至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等王牌部队的荣耀与辉煌,皆早已退出了时代的舞台。对今人而言,他们似乎是遥远的历史故事,但在周文天老人心中,他们又仿佛还未曾离去。走过烽火岁月,远去鼓角争鸣,70多年前的那场卫国战争在新生一代的印象中,大概只停留在白纸黑字的史实记载、泛黄的老照片或黑白的影像之上。然而对于年过九旬的周文天老人而言,70多年前的抗战经历成了他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他的传奇经历,与闻名于世的"名将摇篮"黄埔军校及"军中王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抗战爆发之初,未及弱冠  相似文献   
18.
播州之称始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由郎州易名而来,属黔中道的经制州(正州)。大历五年(770年),泸州僚族(今仡佬族先民)首领罗荣占据播州,开始对播州这块土地实行世袭统治,播州成为唐代"羁靡州"之一。唐乾符三年(876年),僚族杨氏先祖杨端自四川南部入播州,建立了杨氏在播州的统治,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世袭统治播州长达725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杨邦宪降元,置播州安抚司,开启了播州的土司统治。至元十八年(1281年)升宣慰使。明洪武五年(1372年)杨铿降明,受宣慰使职,播州宣慰司归四川布政使司管辖。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前后,杨应龙为对抗朝廷,大规模重修海龙屯。海龙屯在13世纪成为四川(明代早期属贵州)地区播州宣慰司杨氏土司专用的山地防御城堡,与播州宣慰司治所穆家川土司城配合使用,是战争时期播州土司的行政中心,于1596~1600年集中重建。播州宣慰司辖川、黔、湖广交界要地,势力强大,属民以仡佬族、苗族为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军发动"平播之役",海龙屯毁于战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土司改土归流,播州一分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朝地方军政官的频繁变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军府长官在获得财富方面具有先天之利,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地方财富常常会被越轨的军政长官挪作私用。当时以“节”为发兵符信,但是诏书与尚书符都很容易被伪造,朝廷无法防止地方军政官擅自募兵、兴兵。中央也曾对军府内部士兵、府僚、属州刺史与军府长官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进行干预,并且加以种种规定。但这些规定具有矛盾性,而且这种矛盾性又总是向有利于军府长官的方向转化。中央一直向军府派驻有各种监察性质的官员,但这种官员在身份和地位上又从属于府主,有听命于府主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乾隆三十一年的《重修凤翔府志》是宝鸡古代地情文化的总汇.文章认为旧志校注应首选资料全、存量少、利用大的旧志;校注旧志的保证是领导支持,队伍精干、敬业;校注旧志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