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萱野长知与两次中日和平调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期间的“和平”运动史上,象萱野长知那样为中日双方共同接受、贯穿两次“和平”调停始终的重要人物,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意在通过阐述萱野出任调停使者的背景,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剖析萱野的中日和平理念及其与本国政府“和平”计划的本质区别,揭示日本侵略集团对蒋媾和的真实意图和国民政府的因应态度,以期从一个侧面,深化关于中日战争期间“和平”运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社会变动中的群体与个人——新微观史学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新史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研究的范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入到社会史的各个领域,其史学思想对各国史学研究都具有广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学”本身亦综合发展,其包容度日益扩大,产生了诸如计量史学、即时史学、历史人类学、心态史学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心态史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名心态史学家伏维尔甚至称心态史学为“长时段的优势领域”。7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的心态史学中,  相似文献   
93.
绍兴酒俗     
修文 《神州民俗》2002,(2):28-29
  相似文献   
94.
唐朝实行流徙和贬降制度。流徙是继承隋制而来,贬降是唐朝的新制,是把犯罪或有过失的官吏降秩贬级,例授偏远之处。唐朝统治把流徙和贬降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使用,因此导致大批流人、左降官流人岭南桂林等地。这些流贬桂林的官吏和由于各种原因游历桂林的名人,有褚遂良、宋之问、张九龄、李昌嶝、柳宗元、戎昱、李商隐、李渤、元晦、莫休符、鉴真等人。  相似文献   
95.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州臣"的记载。对于"州臣"的身份,历来说法不一。其实,"州"应当是地名,从文献和西周金文的记载来看,其地应当在今河南沁阳附近。卜辞"管"地的确认,也证明州地存在的可信。"州"、"管"二地的发现,说明以往学者对"州臣"身份的理解都是错误的。甲骨文中的"州臣"就是州地之长。  相似文献   
96.
吴洪艳 《沧桑》2008,(4):205-206
校长职业角色的准确定位是校长专业标准制定的逻辑起点,是校长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校长职业的本质角色是管理者;其整体定位是学校的总经理,具体扮演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学校思想的领导者,学校内部重大事件的计划者、组织者与决策者,学校内外重大关系的协调者四种角色。  相似文献   
97.
常山赵子龙,我少年做梦都想在银幕上见到他。但《投名状》将兄弟结义倾覆了,这部赵云传又将一种"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英雄本色,带入了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的佛家世界观。赵云在凤鸣山一战成名,百万军中救回阿斗(导演把长坂坡改在了凤鸣山)。几十年后,他当年的大哥罗平安,还是马前老卒一个,回回在校场上,听这位常胜将军喊"常山赵子龙领命",他就远远地喃喃自语,说"常山罗平安领命"。  相似文献   
98.
巴桑 《中国西藏》2003,(5):28-30
爆发在宗山脚下的江孜抗英战争,已过去整整100年了,它的惨烈和悲壮,它的英勇和正义都镌刻在这英雄的江孜山河之中,永远被人民铭记。  相似文献   
99.
继《大观楼长联汉英句法结构对比》之后,这篇文章仍以大观楼长联汉语原文为基础,从汉英修辞语言学角度,分析和归纳原文与译文之间、三篇译文之间修辞的共性和差异,表明1、大观楼长联诗译“意合”包含意义和修辞两个内容;2、其诗译文达到“意合”需译文意义和修辞与原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00.
张维慎 《文博》2020,(2):53-60+78
某些权威工具书和文博考古类的图书、展览中,常常把席地而坐时的正常坐姿"端坐"(正坐)误为"跽坐"。古人席地而坐,正常情况下的坐姿是两膝著地,臀部压在双脚后跟上,这就是坐,又称跪坐、正坐、端坐、安坐。在坐姿的基础上,把臀部抬起,腰部挺直,使大腿同上身成一条直线,两膝仍然贴在席上,称为"跽",又叫"长跽"。本文认为,"跽坐"就是"危坐",是与"安坐"对应的概念。秦汉时期,"跽坐"使用的场合大致有三:一是某人对另一人表敬时;二是某人应付突发状况时;三是驭手策马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