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9 毫秒
51.
蒙古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他们的生产、生活均与马息息相关,在蒙古族的信仰中,马是天神赐予的礼物。元代统治者的喜好也给了鞍马画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画家纷纷投入到鞍马画的创作中。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书画七千余件,其中有一幅佚名《元人相马图》,线条明快,形象生动。这幅《元人相马图》纵28、横221厘米。  相似文献   
52.
在陕西省大荔县有个拜家村,全村居民均姓拜,笔者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幼时即闻拜姓是元朝附马拜柱的后裔,拜姓居民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可是长期以来,拜家村的拜姓居民在填写各种表格的“民族”栏内都填的是“汉族”。为此,笔者翻阅了《大荔县志》、《续资治通鉴》、《大荔乡土志》以及“文革”后幸存的拜家村拜姓《八家户》户谱等有关资料,印证大荔县的拜家村是个蒙古族村,拜姓居民是蒙古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3.
拜住,元代人,蒙古族。拜族为元朝累列大臣之巨室,其功名载之史册。一世忠宣公、二世忠武公、三世忠定公、四世武靖公、五世忠宪公、六世忠简公、七世拜住是忠献公。拜住出身将门,远承祖宗之风,以先祖功勋世袭宿卫长,他胸怀韬略,一生屡立奇功。  相似文献   
54.
马威 《神州》2014,(17):45-45
近些年民族风刮的异常精彩,而蒙古族服饰也是具有鲜明特点及生命力的一部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抓住蒙古族服饰特点生命力强的特点,分析服饰在野外环境中的适应性,包括颜色方面、结构方面,针对独特的草原气候采取的解决方案。总结出蒙古族服饰野外特点的传承性,针对环境所展示的服装特征表现出强大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55.
正一、创设学习氛围,加强对蒙古族学生进行热爱民族教育尊重和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等思想教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爱民族的人就不尊重民族语言文字,不能学习民族语言文字。对这样的人很难教会民族语言文字。城市的蒙古族学生因环境影响,很容易接受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而不接受本民族好的风俗习惯,丰富的语言,优秀传统,而且还产生歧视思想。所以我们必须进行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具体做法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56.
"四等人"制是元代提出的民族政策中一个重要制度,在史学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在研究中大多被用作是元代"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证据。然而在元代,民族间交往、民族间通婚加剧,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财富增加,"四等人"制作为主要的民族政策之一,恐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还是占主要地位的。  相似文献   
57.
古岳 《中国土族》2011,(4):14-21
我去看望一个老人。而这个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2011年11月1日下午,当我走进他曾经住过的那套房子时,并没有看到这个老人,但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影子。这是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应该有110平方米以上。有两间小房间里各支着三张床,都十分破旧,几乎所有的木床都曾反复修补,有几张木床的腿断了,就钉了两块小  相似文献   
58.
《文史月刊》2011,(11):5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相似文献   
59.
李春兰 《旅游纵览》2011,(10):52-55
<正>不久前,和常州的几位影友相约坐上了北去的列车,赴海拉尔参加了5日摄影采风团。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积最大的地方。1000多种丰美的牧草,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绿草与蓝天相接处,牛羊相互追逐,令人感到生活的平静与恬适。  相似文献   
60.
丁品 《神州》2011,(1):68-73
他生得浓眉大眼,能讲一口地道的哈萨克(维)语。初次与之接触的哈萨克牧民都会感到迷惑:你是哈萨克族,还是回族?他是个地道的汉族人。"文革"中在伊犁检察院工作的父亲被迫害致死,1969年,14岁的他随姐姐到哈萨克乡插队。在乡下,他学会了干农活,骑马,做"那仁"手抓饭,成了地道的"小哈萨"。他一直并坚持刻苦自学中学课程。197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伊宁卫生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