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正新内阁成员平均年龄47岁,女性占一半"意大利产生了一届‘粉红色’政府!"自新总理马特奥·伦齐2月21日公布内阁成员名单后,意大利各大媒体不断发出如此感叹。39岁的伦齐组建的新内阁,不仅在意大利历史上创下了平均年龄仅47岁的"最小年龄",也创下了女性人数之最——由16名部长组成的内阁中,女性占了8人,真正顶起了"半边天"。伦齐本人在宣读完内阁成员名单后,还特地强调,"这是意大利史上第一个男女成员各占半数的政府"。  相似文献   
32.
王朦琦 《神州》2013,(4):15-17
左翼文艺运动是一场红色革命,其不仅有效地改变了一批人的阶级立场,同时也实现了其历史任务。但由于政治极端化的原因,其前进的道路越来越窄,最终导致停滞不前,而如何使得左翼文艺运动重返文学道路则成为历代文学革命家的争执与期许。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自身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英国工党进行了多次改革。通过改革,工党逐步摆脱了工会的控制,改变了工党的组织结构,把工党从一个阶级特色鲜明的政党转变成一个超越阶级界限的复合型政党,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工党坚持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使工党的执政道路越走越长。  相似文献   
34.
陈永祥 《安徽史学》2005,10(6):55-61
以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运动从兴起到抗战全面爆发,始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直接领导,无论是电影创作与生产,还是电影理论批评,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发生了巨大转变.很多本身即为共产党人的左翼文艺工作者,通过与电影界的交往、合作,广泛吸纳电影界人士加入左翼阵营;而当时的电影演员也大多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一运动,他们通过发表电影评论,开展电影创作,使左翼电影深入社会各阶层,大大传播了中共的主张,发扬了进步电影艺术,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显示了中共夺取新的文化阵地的力量.  相似文献   
35.
“第三种人”苏汶率先启衅20世纪30年代初,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第三种人”之间爆发了一场论战。“第三种人”与“新月派”、“自由人”不同,他们不是资产阶级绅士政客、学者教授,而是同左联有着很深交往甚至参加过左联的“同人”,他们也曾翻译过苏联的文艺著作,并自称是拥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其代表人物即苏汶。苏汶原名戴光崇,又名杜衡,192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不久即与就读于大同大学的施蛰存和就读于震旦大学的戴望舒相识。这年3月,他们共同创办了《璎珞》旬刊。1926年正是第一次大革命走向高潮的时期,7月,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36.
20世纪30年代初,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个文人云集的进步文艺组织中,竟然有一位黄埔一期生、官至国民党中将的秘密盟员,他就是宣侠父。宣侠父为浙江诸暨人,留日学生,192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入黄埔军校,之后因反对蒋介石而遭开除。宣侠父长期服务于军界,在他一生中有着一连串赫赫有名的头衔: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中将政治部主任、二十五路军总参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抗日同盟军军委常委、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兼五师师长、十九路军政治…  相似文献   
37.
读到《炎黄春秋》2005年第5期上徐庆全先生的大作《胡绳‘回归自我’的历程》,心里有不少感触。  相似文献   
38.
孟繁宏 《黑龙江史志》2009,(10):63-63,66
《东昌张氏宗谱书》,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女作家萧红的家族宗谱书,其父张廷举不仅担任谱书的监修、校正,还为之作序,而且在谱书中占有着重要位置。但是,在谱书的传略中却没有萧红的名字,为此留下重多的疑团,让后人扑朔迷离、不得其解。所以,研究《东昌张氏宗谱书》,也是研究萧红身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9.
《福建史志》2002,(5):40-40
毛泽东生前十分喜爱《三希堂法贴》。早在延安时,毛泽东就看过《三希堂》字贴。说起这本字贴很是有趣。这本字贴是一位青年爱国作家在奔赴延安途中,在被日本军炸毁的废墟中捡来的,同时捡得的还有莎士比亚的四册著作和一本《石索》碑贴。到延安后,在曾任上海文委左翼戏剧联盟领导人朱光的举荐下,见到毛泽东。  相似文献   
40.
五四时期,"歌谣体"成为新诗创作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新诗实践,它在丰富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承载了启蒙主体的"平民化"诉求。三十年代在左翼文学"大众化"口号下,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歌谣化"又赋予了歌谣体以新兴阶级话语,在左翼主流话语逐步建构之下,四十年代"歌谣体"新诗渐趋圆熟。通过考察现代文学历程中"歌谣体"新诗的建构和发展,可以看到左翼文学"场域"对文学话语形式的决定作用和新诗建设中的得失,也会进一步引发对现代汉语诗歌发展方向的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