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陈诚《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是明代唯一的使西域的亲历记录。明人四裔之书,凡涉西域者,无不以之为根本材料,清修《明史》,其《西域传》亦多所采摭。但对此书的认识与研究,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92.
当前,二轮修志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多数志稿已处于全面编写和总纂阶段。如何做好志稿的评议、修改和验收,是摆在各级地方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93.
从稗史的史料价值、入志的意义作用、旧志与上轮志书稗史入志状况、续志稗史内容的选择、写法等方面作探讨。  相似文献   
994.
“历代论者多从个人心境、志向、谋略等角度解释荀彧之死。荀彧辅佐曹操,又坚决反对曹操晋爵、加九锡,以至于死,并非当时特例。依附割据群雄、待时而动,以期匡复汉室,并在群雄欲代汉自立时坚决维护汉祚,是东汉末年士大夫普遍的政治抉择。故而,荀彧的人生历程展现了当日士大夫之群体动向,荀彧之死隐喻着汉末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匡复之志”最终归于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995.
攻敌王者彶剑属首次发现,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具有春秋晚期特点,与寿梦之子(皻)(句)(舍)剑、诸樊之子通剑基本相同.经考证"者彼(皻)(虎力)"就是<左传>所记载的"州于",也就是吴王僚,吴王寿梦的庶长子,于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正月继位,至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四月被鱄诸所弑,在位12年.此剑是目前仅见的一把王僚剑,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国的青铜器以及吴越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攻敔王虘(收)此(余)剑与1988年湖北谷城县城关镇过山皮家洼出土的攻(虎鱼)王(皻)(句)此剑以及寿梦之子(皻)(虎力)(舍)剑,应是同一吴王所铸."(皻)(虎力)此(舍)"就是"(皻)(虎力)此(余)"."(皻)(句)(舍)"是"(皻)(收)此(余)"的省称.此吴王就是句余,也就是吴王余祭,自鲁襄公二十六年即位,至二十九年(前544年),在位4年.  相似文献   
996.
潘明娟 《民俗研究》2009,(3):99-111
对《汉书·地理志》辑录的朱赣“风俗”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可知西汉后期完整的风俗区划层次体系,即5个风俗圈、13个风俗区和26个风俗亚区。《汉志》认为,风俗具有时代性特征和风俗区域观念,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人口因素对风俗区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转型时期,其时的志书纂修也开始运用新的学科发展理念和科技手段。志书纂修过程中形成的志草志料、采访册与调查记等文献也被收入进“准方志”系列。本文从它们的名称、体例、内容等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简单论述了它们对方志纂修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地方志》2009,(6):3-4
2009年5月7日,《中国地方志》期刊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各位编委听取了编辑部2008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地方志》“学术名刊建设”的实施方案(草案)。会议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方志》期刊编委会主任田嘉主持。  相似文献   
999.
李卫东  苏浩发 《新疆地方志》2005,(3):F0003-F0003
2005年8月22日~28日,自治区地方志系统主任、主编培训班在乌鲁木齐举办。来自各地、州、市、县(市、区)的90名学员和《新疆通志》15个专业志编辑室的18名学员参加了学习。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唐书·天文志》版本特征,发现书间避宋讳,多用省笔和俗字,纸糙色黄,似元代印书多用之梗棒纸,认为是书为宋刻元递修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