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21.
孙语崎 《中原文物》2022,(6):116-119
河南博物院藏八方星座铜镜所铸图案与铭文有着浓厚的道教特征,是嵩山地区道教传播的重要物证。本文结合铜镜本身信息、六朝后道教派别发展历史等因素,认为该镜是唐代上清或正一道士随身佩戴的用以修行、护身的法器。该镜不但反映了唐代嵩山地区上清派与天师道两派的宗教活动情况,也展现了两派间互相交流、借鉴、融合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唐代道教发展与流变的宝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2.
感怀嵩山     
嵩山是少林寺的故乡,是一个令世人备感神奇和仰慕之地,古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今有少林武僧名扬四海。所以,一出洛阳火车站,我就信誓旦旦地对同行说,这次不仅要美美地游一番少林寺,而且一定要好好地爬一回嵩山。  相似文献   
23.
陈利民 《中原文物》2016,(4):100-105
禅宗在唐代始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五祖弘忍传法神秀、慧能等诸多弟子,传播南北,由隐至显,形成多元的传法世系及南北宗之争。本文对嵩山地区现存及文献著录的唐代佛教碑刻资料做了较全面考察,钩沉出禅宗高僧法如、道安、普寂、净藏等在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等处传法的一批重要史料,弥补了《五灯会元》等史籍关于禅宗早期历史的疏漏及不足。  相似文献   
24.
《山茶》2010,(10):58-85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狩天下,亲自登临嵩山,将太室山更名为“嵩高”,立为“中岳”。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正式确立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的古老圣山,嵩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被奉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前后相隔两千余年,历史在嵩山完成了一个轮回。何谓“天地之中”?申遗的成功给嵩山带来的是机遇?还是压力?  相似文献   
25.
2002年8~12日,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了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这是该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120余位国内外历史、文物考古、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研讨武则天时期在嵩山及其附近一系列活动的史实及意义,增进学者之间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武则天研究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26.
嵩山汉三阙     
阙是我国古代一种礼制建筑。宋《营造法式》曰,阙在周代称象魏,“周官太宰以正月示治法於象魏”,也就是说,阙是公布政令法规的地方。阙也称门观,“说文》:“阙,门观也。”  相似文献   
27.
会善寺,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此寺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该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北魏灭亡后,离宫成为名僧澄觉禅师的精合,始为佛教场所。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嵩山时,曾至此寺拜道安禅师,并称之为老安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  相似文献   
28.
论嵩山文化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嵩山及其周围的山、水、土、生(生物)、气(气候)和位(地理位置)诸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促使形成中原古文化,嵩山在中原古文化形成中起到发动机与孵化器的作用,故提出嵩山文化圈的概念.嵩山文化圈是全国古文化的核心,也是嵩山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统"和"多元一体"的特质,其要旨之一是有嵩山文化圈所起的核心作用.嵩山文化圈形成机制乃环境接壤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29.
李欣苗 《文博》2004,(2):54-59
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郊上京村东侧。据《正定府志》记载,毗卢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毗卢殿是毗卢寺的主殿。殿内六壁绘有大型水陆壁画。在壁画题记中对五岳主神作了简单的题记说明,但并不能为我们对壁画中每一个体形象的身份确认提供依  相似文献   
30.
野外地质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地质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地质思维是地质现象在人脑中间接而概括的反映,是掌握地质知识的思维工具。以嵩山地质现象为例,对实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质思维能力进行探讨。从观察的目的、顺序和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能力,以多解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为主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