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魏宝山 《丝绸之路》2007,(12):13-14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南疆中部,总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  相似文献   
72.
我的老首长陆学斌同志是浙江慈溪人,抗战时期,他在皖江地区任县长、专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华东局国统区工作部组织处长,1947年任华东局南下干部大队负责人和江淮支队政治委员,在南下途中一度兼任阜南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73.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广泛收集了山西省自有气象灾害文字记载以来至公元2000年底的各种文献资料,以条目形式全面、系统、科学、客观地记述了山西古今约3600年的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情况,全书149万字,1万余个灾害条目。本文全面、系统地概括介绍了山西古今发生的16种气象灾害情况。  相似文献   
74.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的教育也具有了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在广大的抗日根据地,教育无论在内容、形式和目的上都形成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山西各根据地,中共十分重视广大平民群众的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教育事业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  相似文献   
75.
早在1964年,山西黎城县后庄村广志山就出土过一件史前的神面纹玉戚。在山西,大量玉器的出土则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陶寺墓地发掘开始的,此后,随着对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发掘增多,玉器的  相似文献   
76.
王君 《文物世界》2007,(4):46-5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它与儒、佛并立于封建社会,合称为"三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代,道教的社会声势及其信奉人数均不及  相似文献   
77.
马俊芳 《文物世界》2007,(3):31-33,73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作为北方古建民居的一颗瑰宝,早已为人所熟知。人们在赞赏其建筑的宏伟高大的同时,常常为其精美工艺所倾倒,但却鲜有人去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民俗的以及乔家主人们在修建这所大院时所融入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笔者,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现在把它写出来,旨在抛砖引玉,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8.
赵宝琴 《文物世界》2007,(6):105-111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口。享年七十八岁。山西省阳曲县西村人。他是我国明末清初最有民族气节的一位社会活动家与杰出的思想家,又是一位博学多艺的学者、诗人、书画家和医学家。  相似文献   
79.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本非五谷蕃衍之所。雁门迄北地多斥卤,岁仅一收,太行迄东则冈峦带土,颇鲜平原”。加之明清时期生齿日繁。导致地狭人稠,食不足用。继之而起的过度耕垦,使山间瘠田、村边角地都得以利用,甚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终导致许多山地丘陵地带“遇积雨则河水暴涨,其势奔腾而不可遏,往往啮田为害;数十年来洗荡民田千有余亩,尽成沙砾”。与森林破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一些护林碑刻,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保护森林、树木的一些情况:一方面人们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和风水意识,加强对寺庙林、风水林等的保护,其目的并非出于自觉保护林木,但客观上还是达到了保护林木的效果。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人们切实意识到破坏林木对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因而,加强对林木保护的自觉意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的滥砍乱伐,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竖于田间地头,或立于祠堂庙墙,警示人们禀遵毋违。这些碑刻资料大都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乡规民约性质,是珍贵的民间环保史料。其记载的有关破坏森林的性质主要是习见不鲜的一般性砍伐,不同于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的毁林开荒,故而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80.
近日,在山西省临汾市发现了一份《晋绥边区临时农会告农民书》。这是一份研究晋绥根据地土改的原始公文,是中国土地革命运动的真实见证,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原件为纸质印刷,长42厘米,高27厘米,字迹清晰公正,加盖有红色长方形篆体印章“:晋绥边区临时农会关防。”发文时间为: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