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1.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不少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宝贵的,也是重要的。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多民族共生互助的赤峰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经济推动价值,值得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去继承、去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钱静轩 《东南文化》2021,(5):123-132
皖南地区是土墩墓的重要分布区,以芜湖市南陵县所在的漳河流域分布最为密集,也最富地域特色.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和三维建模对南陵小乔村、危家大塘两处土墩墓群进行研究后发现,土墩墓群的选址和布局方式不仅注重与地貌环境相融合,且通过分配茔域空间,限制土墩体量,安排墓位顺序等手段来确认和表达群体与个体的地位及关系.而两墓群在墓地规模和结构上的差异应是各自代表的继嗣群体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赵可塑  韩冬 《风景名胜》2021,(2):0285-0287
乡村景观是与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它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审美功能和谐统一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当前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深入,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乡村景观的功能逐渐丧失,对乡村整体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表现在迅速消失的乡村景观的文化、生态等形式 , 在此基础上分析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变化及其发展规律背后的罪魁祸首 , 同时在国外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 , 探察对乡村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主要的影响因素 , 对桂北地区乡村建设的逻辑进行调整。最后,探讨桂北乡村实体环境的价值转型与保护措施,并对桂北传统乡村实体环境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山西经常发生旱灾、涝灾、风灾、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山西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救灾方针政策,将提高农业技术与合作化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改良作物品种、兴修农田水利、提高防治病虫害技术等措施,山西成功实现了生产救灾,同时增强了各地农村的抗灾能力,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图们江地区国际性城市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构建设想及管理原则,并初步估算了城市体系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6.
马家浜文化晚期陶鼎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晚期,形态各异的陶鼎开始兴起。各个类型陶鼎在时空分布、创制机理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本地区固有的以釜为主的炊器传统有着亲疏程度上的显著差异。不同制鼎传统之间彼此影响,关系错综复杂,一度形成了多个本土和外来传统并立的局面。厘清这些陶鼎类型的源流谱系,对于明确其后续影响,乃至阐释整个环太湖地区史前陶鼎传统的形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印塞与后印希王国之存废及其年代学问题 从公元前180年开始,印度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建立了诸多希腊化国家,史称印度一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简称印希王国),有时又称希腊一印度王国。约公元前130年以降,塞种逐渐南侵诸印希王国,约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100年,塞种首领毛乌斯(Maues)以罽宾为中心建立了印度一塞种王国(Indo-Scythian,简称印塞王国)。  相似文献   
18.
亚欧内陆的东西方陶瓷贸易始于12世纪末,景德镇窑、定窑和耀州窑的瓷器通过宋、金和西夏边境榷场及回鹘商人转运,到达中亚西辽和西喀喇汗王朝境内。蒙古对亚欧大陆的征服一度刺激了东西方陆路交通,但直到1323年察合台汗国归降之后,元朝与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之间的陆路交通始告畅达无阻。1346年察合台汗国分裂,1351年元朝南方战乱,中国陶瓷的陆路贸易渠道再度中断。中亚和东欧地区所发现数量众多的14世纪早中期景德镇窑、龙泉窑瓷器及少量磁州窑类型陶瓷,就是这一时期亚欧内陆贸易短暂繁荣的结果。尽管持续时间较短,但中国陶瓷通过陆路贸易可远达俄罗斯西部,为探索当时陶瓷贸易体系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影响亚欧内陆陶瓷贸易体系构成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区域中心城市对于贸易圈范围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是中低端陶瓷器产销竞争对贸易圈内涵的塑造作用。对亚欧内陆陶瓷贸易形成控制作用的三座区域中心城市是元大都、察合台汗国都城阿力麻里和金帐汗国都城萨莱。阿力麻里是亚欧内陆陶瓷贸易体系的中间节点,中国北方窑场陶瓷与中亚、东欧釉陶以此为界各向东西分布。这就形成了分别以元朝和金帐汗国辖地为中心的东西两个贸易圈,高档瓷器为跨贸易圈商品,而中低档陶瓷则更多地局限于圈内流通。  相似文献   
19.
道教在山西     
刘强 《文史月刊》2003,(10):62-63
道教在山西何时兴起,已无准确时间可考,但据有关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带就出现了炼仙丹的方士,即《汉书·艺文志》所称的神仙。到了东汉,道教在山西已逐步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宫观。据《清凉山志》记载,在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内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洪洞那时也修建了紫微观、披云观、真一观等。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形式、内容已制度化,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亦初步形成。尤其是北魏太武帝时,宰相崔浩是道教新天师道代表人物寇谦之的虔诚弟子,由他推荐,寇谦之向太武帝进献了《录图真经》…  相似文献   
20.
陕劲松 《沧桑》2012,(3):115-117
民国时期的婚姻转型在山西农村中有所体现,但农村婚姻行为中的大量陋俗成了婚姻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早婚、重财、买卖婚姻、冥婚等一系列陋俗成为当时山西农村婚姻的组成部分,而剔除这些陋俗就成了近代山西农村婚姻转型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