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李春海     
贾德江 《收藏家》2005,(1):i007-i008
科班出身的当代著名画家李春海,早在中央美院就读时,就把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经过“笔精墨妙心更苦”的研习过程,并有幸亲聆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言身教,李春海以较高的起点直入山水画艺术之堂奥。  相似文献   
102.
傅以新 1943年生,山西寿阳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导师李可染、李苦禅、李斛、宗其香;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4年前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画家书法学会会长;1994年后为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民革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相似文献   
103.
通微 《北京文史》2005,(2):45-45
肖谦中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师。其青年时从姜筠(颖生)学山水画,亦步亦趋曾为姜(筠)代笔。  相似文献   
104.
离开曲松县城,返回岔路口继续向东,乘车翻越海拔4652米的布丹拉山(加查山)。从山上远望,藏南秀丽谷地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和西藏特有的花卉苏罗玛布、邦锦梅朵等,把眼前一面面山坡点缀成五彩锦缎。山腰上薄雾弥漫,丛林和花草色彩迷离,使人心旷神怡。过了山口,一路风行下降到谷底,回到雅鲁藏布江边,到达加查县城安饶。  相似文献   
105.
马鸿增 《东南文化》2002,(12):91-93
与时俱进意识和个性意识的增强,是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特征。其间,画家各自的审美取向千差万别。就山水画而言,有相当一部分走的是传统的、借鉴西方的道路,然而他们各自切入传统和西方的角度有着种种差异,特别是各自艺术悟性和文化素养又有许多不同,因而所取得的创作成果也就拉开了距离。本文所要评述的青年画家  相似文献   
106.
107.
朱军 《收藏家》2002,(12):34-38
一浅绛彩及俞子明其人纵观中国陶瓷史,可谓各类品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浅绛彩即为其中重要品种之一。“浅绛”,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用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鉴国画术语,系指晚清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  相似文献   
108.
何萍 《贵州文史丛刊》2008,(3):F0002-F0002,F0003
绘画艺术的发展,表观在画家自身风格的寻觅与转换之中。山水画家王中才擅长表现贵州地貌特征和植被形态的设色山水,得到市场及大众审美习惯广泛认定,但画家近年却另辟蹊径,以酣畅淋漓的水墨,对贵州山水作另样的表达。这是他从设色山水创作群体游离的端倪,成为贵州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新视点。  相似文献   
109.
彭亮  张琪 《风景名胜》2008,(12):44-51
黄山是中国人最大的美学课堂。中国人从来没有对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从审美上作如此细致系统的努力,它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美学现象,并成为一项综合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登黄山,天下无山。"这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与外部空间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10.
贾砚农 《收藏家》2003,(11):11-16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六岁入小学,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所。”十岁“能识文义,且能措词……”《徐渭集》二十岁时考取秀才,但在此后连续八次的乡试中均名落孙山。青年时期的徐渭兴趣广泛,于诗、文、书、画、戏曲等无所不通。徐渭自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陶望龄《徐文长传》)但其书画的艺术价值,当时尚不能广为人知,故其晚境苍凉,甚至依靠出卖诗文书画都难足温饱,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穷困潦倒而死。徐渭死后不久,就被当时的文坛巨子袁宏道发现并竭力宣扬,“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又言他的诗文“一扫近代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