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郭新 《湖南文史》2010,(5):32-32
陛下:封建朝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本是台阶的意思,又特指皇帝宝座前的台阶。椒房:又称椒屋、椒室。古代后妃所居住的宫殿用花椒类的香料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馨香艳、多子多福之意,后世逐以此代称妃子。  相似文献   
82.
《南方人物周刊》2010,(43):14-14
“蚁族”之后,“鼠族”正逐渐成为都市里居住环境最差的一个“族群”。随着房租节节攀升,在地上当个“蚁族”已经越来越难,地下室和当年的人防工程成为了外来打工者的无奈选择,他们只能居住在地下,成为“鼠族”。据报道,北京现在有上百万的“鼠族”。  相似文献   
83.
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农业革命和城市革命的理论认识早就普遍接受。但把农业革命作为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基本内容,仍不能充分解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在农业革命之前,还应存在着以资源开发为目的、以居住方式变革为重要途径的居住革命,即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曾经历过的三次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84.
本文根据对瑞士华文学校和华文夏令营的观察和对瑞士华人和台湾教师的访谈,描述了华人移民瑞士的主要情况及其多样化的网络和社会性;介绍了传授华文的组织机构概况和大陆与台湾在支持华文教育举措上的异同;分析探讨了在不同背景下认同类型的变化;意图反映受访者对"文化"和"语言"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主要观点是,保持这种被认定为统一的"华人"认同,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迁移策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瑞士或者中国。  相似文献   
85.
塔杰 《中国西藏》2010,(1):58-59
夏天的拉萨,在甜茶馆外面,常常是几个男子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什么,还时不时地发出惋惜的叫声。走近一看,原来有两位年轻的小伙子在一方形木板桌旁盘腿而坐,两人一边品着香醇的甜茶,一边用手指弹击桌上的木制小圆片。  相似文献   
86.
吴若峰  李晔 《旅游》2006,(9):42-55
提到江西,人们脑子里总是革命圣地的印象,那里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摇篮,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在这块逶迤连绵的丘陵地带,那葱绿的群山、清澈的溪流却养育了中原迁徙来此的汉族民系——客家人。“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接着,又来了新客。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又被看作“客”。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土著。世世代代的繁衍和抗争,留存于世的围屋便成了今人了解客家的实物载体。  相似文献   
87.
卢颖 《中国西藏》2006,(3):62-67
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下的瑞士藏胞索噶仓·洛桑尼玛,在海外居住了 40多个春秋。2001年的初春,他在四川甘孜创办了一所“洛尼玛敬老院",收养孤儿,资助贫困儿童,为边远村民送医送药。几年来,洛桑尼玛在瑞士登广告,搞募捐,为敬老院筹集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资会。2006年新年伊始,65岁的洛桑尼玛风尘仆仆地从瑞士回到中国,筹划敬老院再扩建工程。  相似文献   
88.
本论主要将台湾北部新竹、桃园等地客家人居住地区的祠堂。从化人类学及历史学的立场,进行探究客家族群何以坚持中原化及血胤相承的原因,其中特别选择新竹新埔上枋寮的双堂屋刘宅作为例证,主要是刘姓家族不仅在祠堂所在双堂屋的左右发展成围龙屋的型态。其后代子孙更在屋后的山坡地建立了祖塔,作为供奉及保存历代先人“金身”(骨骸)之所,由于刘姓祠堂与祖塔建筑完整呈现其家族对于化与血胤相承的理念,因此举例解说。  相似文献   
89.
覃华 《文物天地》2021,(3):8-12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造就了一大批建筑特色鲜明、空间肌理多样、文化成分多元、价值底蕴巨大的传统村落,它们也是维系中华民族浓郁“乡愁”、呈现和践行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精粹的活态遗产,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民居建筑作为村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因历史风雨侵蚀多数已满目疮痍,加之居住者对居住功能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90.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场自东向西的人口大迁徙,随着大量人口及政府机关、厂矿、企业、文教团体迁入西部地区,给当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促进贵州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