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池桢 《史学月刊》2004,(6):120-122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三者关于君主问题的论述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力图通过对三位思想家有关君主问题论述的具体分析,为其间的发展变化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  相似文献   
52.
准确把握农业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婷 《攀登》2004,23(5):51-5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回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党中央过去多次提出全党抓农业的指示都曾获得辉煌效果。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要全党从上到下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真正把农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完全可以解决“三农”问题.摆脱“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处境.实现国富民强。  相似文献   
53.
论章太炎的经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作为传统学术现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 ,其学术思想富有特色。就经史观而言 ,他的“六经皆史”说与近代启蒙思潮、新史学思想相结合 ,对前人成说有质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 ,他所形成的“征信”论相对于当时的“疑古”之风 ,他治学的“求真”精神相对于前人的“求实” ,都是对传统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 ;他以新史学方法治经 ,运用社会学、逻辑学等方法解经 ,则体现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4.
人民生活要素由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生活消费、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轮修志应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崭新视角对人民生活重新审视和定位,并设专志记述。要按照当代人民生活的逻辑内涵的要素构成设计篇目框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建设小康主线,科学运用数据资料,客观显示发展变化过程,妥善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5.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炎黄春秋》2008,(11):6-11
中国今天似乎人人都在谈民主,谈政治体制改革,希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体制,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弄懂了的。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权力集中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组成政府。权力的集中有专制的集巾与民主的集中之分。在世界上,从十七十八世纪起,民主政体代替专制政体而起,国家现代化开始了。我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权力的集中,  相似文献   
56.
在宗教世界观流行的中世纪穆斯林社会,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以历史唯心主义理论为主流。但西方伊斯兰社会出现的史学大师伊本.赫勒敦在自己的史学理论中,却较为深入广泛地体现出历史唯物论思想。这种唯物论思想在论述民族的兴衰、人民的经济活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和王权产生的物质要素等各方面均有体现。他的这些唯物论思想对近代西欧的相关理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福泽谕吉既是一位近代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个征韩侵华论的积极倡导者。这种“矛盾”性,取决于他要着力完成的两大任务:一是建立主权独立的近代化国家;二是以武威“大东亚秩序”来取代札教“华夷秩序”。前者诱因于西方“条约体系”下的“民族国家”理念;后者催生于颠覆东亚“朝贡体系”进而取中国而代之的百年夙愿。两大任务的显隐交替和互为前提,解释了《文明论之概略》与《脱亚论》之间的表层矛盾和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8.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裕"与"民主"。注重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59.
张薇 《贵阳文史》2008,(1):38-40
1939年7月8日,从中原地区回到延安作短期停留的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应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延安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院长张闻天的邀请,到马列学院就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向学员们作了演讲。早饭后,位于延安兰家坪的马列学院全体师生,听说中央领导同志要来讲课,揣着笔记本,早早地来到学院窑洞外面的操场上等候,当时学院没有礼堂,平时上课的窑洞又太小,  相似文献   
60.
甘路有  杨艳  杨绍安 《沧桑》2008,(4):102-10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而不断地实现从低级向高级,从不文明向文明的方向发展的,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这三个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求我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