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称名与不称名,在西周春秋以来的日常交往中体现和确认交往双方地位的尊卑高下。春秋以后则出现了通过“策名委质”将隶属关系固定化的做法,用以建立稳定的统属关系。后代出现的百官“名籍”与战国时产生的普遍户籍制度均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基于此,百姓又以“名”为媒介建立了与不同性质的“物”的责任关系:“物勒工名”体现了工匠、监造官吏对器物质量的责任关系;“名田宅”体现了“农”对系于其名下的田地负有的向官府交纳赋税、服役的责任;官文书上的署名包含了有关官吏所承担的性质不同的责任;从而搭建起帝国中君—臣(民)—物的基本关系构架。分析人“名”如何使用,有助于从内在脉络认识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寂寞守陵人     
“守陵人”,一个听起来会令人脊背发凉的词,在十三陵采访时。我们见到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明十三陵,自建陵开始,便有了陵监——一个负责管理和保护皇陵的机构。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从帝王下葬的那一刻起,便不分身份,不论尊卑,在这个巨大而奢华的坟茔旁,耗尽一生——后人统称他们为“守陵人”。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12,(4):29-30,28
山西地处内陆,近代西方文化对晋人思想的冲击总体上并不大,因此清代中后期的山西大院主要体现了中国固有的道德和礼俗,如大院多为正偏结构,左右对称,中庭开阔,上高下低,尊卑有序,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如提倡中庸之道、讲说仁义道德以及敬业修身等方面,大院功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