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51.
李凯 《四川文物》2007,(2):83-85
新近公布的柞伯鼎铭文,提到了虢仲与“昏”地。铭文中的这场战争,应是西周晚期周与东国淮夷的战争;“昏”地在山东,不在南国。  相似文献   
152.
据南阳出土仲鼻父鼎等,知周夷王有未嗣位长子监伯,其後为监氏。监伯女监姬嫁新宫叔硕父,生子名山,作膳夫山鼎。鼎铭纪年为三十七年,记山任为王司饮酒职务。由监伯以下年龄估算,三十七年只能属於周厉王,从而证明《史记.周本纪》厉王年数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3.
正前言(一)围绕自由、权利的"直接保障主义"和"间接保障主义"在展开本论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作为专业术语的"直接保障主义""间接保障主义"(以下这两个专业术语的引号省略)。这两个专业术语,是中国宪法学界从包括战时(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内的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使用的学术用语。因为本文的分析对象主要是1936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和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而这两个宪法与这  相似文献   
154.
郭道晖 《炎黄春秋》2014,(10):12-17
1954年9月20日,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宪法”——“1954宪法”,今年正逢它诞生的60周年。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之作为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5.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6.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7.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8.
1957年,杭州湖墅路出土了两件青铜器,分别为簋与鼎,年代皆在西周中晚期。两件青铜器的特征明确,为我们研究周代吴越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9.
正他推动依法治国入宪,被称为"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人物简介李步云,1933年生于湖南娄底,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师从法学泰斗张友渔。30多年来,参与和推动了1982年修宪、2004年修宪、"依法治国"入宪、人权入宪等,2013年倡立"李步云法学奖"。谈到中国当代法制史,有一个名字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那就是李步云。他参与和见证了我国一系列重大法治事件;首倡依法治国的方针,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率先打破法学界思想禁区……为此,他被称为"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更和江平、郭道晖一起,被尊为"法学三杰"。  相似文献   
160.
秦陵铜车马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重大考古新发现,三十多年来,对于“铜车马坑”的性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文根据铜车马的埋藏,以敏锐的目光,指出铜车马的埋藏打破了已经回填了的排水渠,进而通过古代丧葬礼制和陵寝制度的研究,经过学术论证,首次提出了铜车马属于祭品,铜车马坑的性质属于“祭祀坑”的最新观点,见解独到且全新,是学界关于解决铜车马坑性质这一重大的学术问题的首篇论文。并为而后秦汉陵墓“陪葬坑”、“从葬坑”、“祭祀坑”的设置、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这也是笔者把学术研究方向和重点由秦俑研究转移到秦陵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