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路潮扩大与端方入川 清宣统元年(1909年),廷议修筑川粤汉铁路,向四国银行团订约借款,以国家岁人税厘为抵押品。川鄂各界人士闻之.群情汹汹,奔走呼号。鄂人公议,先设协会于汉口四官殿,署名会员者多至千人。几经曲折.公推刘心源(字幼丹,嘉鱼人,清翰林)、张伯烈(字亚农,襄阳人,留日法学士)、宓昌墀(字丹陔,汉阳人,清进士)三人为代表,入京请愿。三人人京后,除联衔折请都察院代奏外,并偕至邮传部辩论百端,相持不决。  相似文献   
32.
潘世杰 《收藏家》2011,(10):67-72
六.宣统桑康果木: 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以北的扎西地区建立以水利为动力驱动机器制造银币的造币工厂。当时制造的是一种大型的银圆,币名为“桑康果木”(桑康果木——其意为一两银圆),币面铸有藏文“宣统元年”字样,下面铸有“一两”面值。  相似文献   
33.
祁建 《文史精华》2011,(1):58-63,1
1909年8月23日(清宣统元年七月初八日),《老残游记》作者刘鹗逝世,享年52岁。1900年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杀人放火.使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刘鹗曾从占领国家粮仓的俄国侵略军手中买来大米,平粜给北京市民食用.还发起瘗埋市区的无主尸体,商请美军保护避难官商出京。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六月,  相似文献   
34.
郑永华 《华夏考古》2011,(4):120-130
苏州原妙智庵内新发现了两块姚广孝碑刻,碑中所记载的有关姚广孝四则原始资料,虽已见于文献记载,但作为碑刻却是首次发现。刻碑很可能是明初宣德元年前后由其嗣子姚继统一摹刻而成的,具有独特的文物考古价值与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35.
丁竹 《文物世界》2007,(1):74-76
山西博物院藏有数件温忠翰的奏折稿和他创作的绘画作品。温忠翰《,清史稿》无传,查民国年间太原德和信代印的《太谷县志》(1976年台北影印本),上记温忠翰,称其为清同治年间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学政、乙亥科四川副主考、浙江温处兵备道、陕西、湖北按察司按察使。在新修的  相似文献   
36.
虎溪山汉简《计簿》记载了汉文帝后元年之前某年沅陵侯国的总体情况,其中记载有六个乡和少内、库及唯等县属机构的吏员配备。张家山汉简《秩律》规定县属诸官为“有秩”的等级,而沅陵侯国下属诸官啬夫则全部为“斗食啬夫”,松柏汉简中也出现了标明级别的“西乡有秩啬夫”,说明汉文帝之时,县属啬夫分化成了“有秩啬夫”和“斗食啬夫”。这是汉代官秩体系的重大变化。此前的研究揭示了汉文帝对高级官吏的秩级作过调整,沅陵侯国《计簿》则显示低秩官吏同样也被改革了官秩,时间可以限定在汉文帝六年至后元年之间。汉文帝时期在保留有秩啬夫的同时,将小县诸官和小乡的啬夫降为斗食,符合从汉初开始县级秩等向下延伸的趋势,也使得县廷确立了对廷外诸官的政治强势。  相似文献   
37.
38.
《邢台开元寺金石志》辑录大量与邢台开元寺相关的历代金石文物,为我们了解该寺的历史沿革、探讨邢台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不过,该书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文章就书中两块残碑的解读提出一些商榷看法,认为《汉故上党国太夫人荐功碑》定名不确,并非"至今仅见的中国佛教第一碑";"大元元年"残碑部分释文有误,大元元年也不是至元元年(1264),而可能是1307年。  相似文献   
39.
玩收藏的人都有一些通病,闲来总喜欢翻看各种拍卖年鉴、拍场图录,小女子也是如此。某日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枚宣统元年一百元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样币,上面的“李鸿章”头像和“DOLLAR”英文标识顿时引发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40.
成祖明 《历史研究》2012,(4):134-143
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是汉代学术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件,其时间问题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争论主要围绕建元元年(前140)、元光元年(前134)和元朔五年(前124)展开。①因诸说都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遂引发了关于"天人三策"真伪的质疑。②然综观以往研究,一个明显的缺憾是诏策贤良文学制度作为董仲舒对策的制度背景,鲜有学者论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